关闭@1x
香港:2025-04-05 02:55:12
  • 紐約:2025-04-04 13:55:12
  • 倫敦:2025-04-04 18:55:12
  • 東京:2025-04-05 03:55:12
  • 悉尼:2025-04-05 04:55:12
  • 香港:2025-04-05 02:55:12
  • 新加坡:2025-04-05 02:55:12

中國外彙管理局

立即訪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彙管理局

(StateForeignExchange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tateAdministrationofForeignExchange,SAFE),中國管理外彙的職能機構,爲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1]。組建于1979年3月,總局設在北京。機關機構設置國家外彙管理局爲副部級國家局,内設綜合司、國際收支司、經常項目管理司、資本項目管理司、管理檢查司、儲備管理司、人事司(内審司)7個職能司和機關黨委。設置中央外彙業務中心、信息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中國外彙》雜志社4個事業單位。

 

曆史沿革

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了外彙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始終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沿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持續推進,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适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彙管理體制。1978年以來,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大緻經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3年),外彙管理體制改革起步。這一階段以增強企業外彙自主權、實行彙率雙軌制爲特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宣布我國開始改革開放,1979年,爲配合外貿體制改革和鼓勵企業出口創彙,我國開始實行外彙留成制度,在外彙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給予出口企業購買外彙的額度,允許企業通過外彙調劑市場轉讓多餘的外彙,由此逐步形成了官方彙率和外彙調劑市場彙率并存的雙重彙率制度。這一階段,外彙管理體制處于由計劃體制開始向市場調節的轉變過程,計劃配置外彙資源仍居于主導地位,但市場機制萌生并不斷發育,對于促進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創彙、支持國内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94-200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外彙管理體制框架初步确定。1994年初,國家對外彙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彙留成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彙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建立統一規範的外彙市場。此後,進一步改進外彙管理體制,1996年取消了所有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的限制,實現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給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造成嚴重沖擊。爲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我國做出人民币不貶值的承諾,并重點加強對逃彙騙彙等違法違規資本流動的管理和打擊,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總體來看,這一階段,我國初步确立适合國情、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外彙管理制度框架,市場配置外彙資源的決定性地位初步奠定。

 

第三階段(2001-2012年),以市場調節爲主的外彙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國際收支在較長一段時間内呈現持續大額順差,外彙管理提出國際收支平衡的管理目标和“均衡管理”的監管理念,包括人民币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重大改革探索有序推進。2002年,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QFII),跨境證券投資開放取得重大進展。2003年成立中央彙金公司,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外彙儲備探索多元化運用。以2005年7月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改革爲起點,不斷理順外彙市場供求關系,實施了取消經常項目外彙賬戶限額管理、對個人實行5萬美元便利化結售彙額度管理、啓動合格境内機構投資者制度(QD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RQFII)等一系列改革舉措。2008年,結合前期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的豐碩成果,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彙管理條例》,外彙管理法制化建設邁入新階段。2009年,提出外彙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個轉變”,全面推進簡政放權。2012年,實施貨物貿易外彙管理制度改革,取消貨物貿易外彙收支逐筆核銷制度,貿易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

 

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統籌平衡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在維護外彙市場穩定尤其是成功應對2015年底至2017年初外彙市場高強度沖擊的同時,外彙領域改革開放取得曆史性成就。2013年,改革服務貿易外彙管理制度,全面取消服務貿易事前審批,所有業務直接到銀行辦理。擴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先後推出“滬港通”(2014年)、内地與香港基金互認(2015年)、“深港通”(2016年)、“債券通”(2017年)等跨境證券投資新機制。陸續設立絲路基金、中拉産能合作基金、中非産能合作基金,積極爲“一帶一路”搭建資金平台。2015年,将資本金意願結彙政策推廣至全國,大幅簡化外商直接投資外彙管理,實現外商直接投資基本可兌換。2016-2017年,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雙向開放,建立健全開放有競争力的境内外彙市場。2018年,進一步增加QDII額度,取消了QFII資金彙出比例限制和QFII、RQFII鎖定期要求,擴大合格境内有限合夥人(QDLP)和合格境内投資企業(QDIE)試點。2015年底至2017年初,我國外彙市場經曆了兩次高強度沖擊,外彙管理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綜合施策、标本兼治,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不斷改善外彙市場微觀監管,我國日益開放的外彙管理體制經受住了跨境資本流出沖擊的考驗,有效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黨的十九大要求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列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三大攻堅戰之首。面對全面開放新格局下跨境資本流動雙向波動和外彙管理新常态,在總結應對外彙市場高強度沖擊經驗基礎上,外彙管理部門加快構建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宏觀審慎以市場化方式逆周期調節外彙市場順周期波動,防範國際經濟金融風險跨市場、跨機構、跨币種、跨國境傳染,維護外彙市場基本穩定。微觀監管依法依規維護外彙市場秩序,強調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稅,保持政策和執法标準跨周期的穩定性、一緻性和可預期性。[2]

基本職能

(一)研究提出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和防範國際收支風險、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議;研究逐步推進人民币資本項目可兌換、培育和發展外彙市場的政策措施,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供制訂人民币彙率政策的建議和依據。

(二)參與起草外彙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草案,發布與履行職責有關的規範性文件。

(三)負責國際收支、對外債權債務的統計和監測,按規定發布相關信息,承擔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的有關工作。

(四)負責全國外彙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承擔結售彙業務監督管理的責任;培育和發展外彙市場。

(五)負責依法監督檢查經常項目外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依法實施資本項目外彙管理,并根據人民币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不斷完善管理工作;規範境内外外彙賬戶管理。

(六)負責依法實施外彙監督檢查,對違反外彙管理的行爲進行處罰。

(七)承擔國家外彙儲備、黃金儲備和其他外彙資産經營管理的責任。

(八)拟訂外彙管理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标準、規範并組織實施,依法與相關管理部門實施監管信息共享。

(九)參與有關國際金融活動。

(十)承辦國務院及中國人民銀行交辦的其他事宜。[3]

 

機構設置

國家外彙管理局爲副部級國家局,内設綜合司(政策法規司)、國際收支司、經常項目管理司、資本項目管理司、管理檢查司、儲備管理司、人事司(内審司)、科技司等8個職能司(室)和機關黨委,設置中央外彙業務中心、外彙業務數據監測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中國外彙管理》雜志社等4個事業單位。

國家外彙管理局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副省級城市設立分局(外彙管理部),在部分地(市)設立中心支局,在部分縣(市)設立支局。國家外彙管理局分支機構與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合署辦公。[4]

 

外彙管理

措施簡介

外彙管理,是指一國政府授權國家貨币金融管理當局或其他國家機關,對外彙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的結算、外彙彙率和外彙市場等實行的管制措施。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于外彙資源短缺,中國一直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彙管制。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戰略以來,中國外彙管理體制改革沿着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培育市場機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彙管理體制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的外彙管理體制轉變。1996年12月中國實現了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對資本項目外彙進行嚴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外彙管理體制。建國以來,中國外彙管理體制大體經曆了計劃經濟時期、經濟轉軌時期和1994年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三個階段。

 

體制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即國民經濟恢複時期,中國實行外彙集中管理制度,通過扶植出口、溝通僑彙、以收定支等方式積聚外彙,支持國家經濟恢複和發展。當時私營進出口商在對外貿易中占很大的比重,國内物價波動較大,中國采取機動調整人民币彙率來調節外彙收支。人民币彙率政策以出口商品國内外價格的比價爲主,同時兼顧進口商品國内外價格的比價和僑彙購買力平價,逐步調整,起到鼓勵出口,獎勵僑彙,兼顧進口的作用。1953年起,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外貿易由國營對外貿易公司專管,外彙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經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計劃控制的外彙管理體制。國家對外貿和外彙實行統一經營,用彙分口管理。外彙收支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切外彙收入必須售給國家,需用外彙按國家計劃分配和批給。國際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進”,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辦法保持外彙收支平衡。實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不借外債,不接受外國來華投資。人民币彙率作爲計劃核算工具,要求穩定,逐步脫離進出口貿易的實際,形成彙率高估。

 

經濟轉型體制

經濟轉型時期體制

實行外彙留成制度

爲改革統收統支的外彙分配制度,調動創彙單位的積極性,擴大外彙收入,改進外彙資源分配,從1979年開始實行外彙留成辦法。在外彙由國家集中管理、統一平衡、保證重點的同時,實行貿易和非貿易外彙留成,區别不同情況,适當留給創彙的地方和企業一定比例的外彙,以解決發展生産、擴大業務所需要的物資進口。外彙留成的對象和比例由國家規定。留成外彙的用途須符合國家規定,有留成外彙的單位如本身不需用外彙,可以通過外彙調劑市場賣給需用外彙的單位使用。留成外彙的範圍和比例逐步擴大,指令性計劃分配的外彙相應逐步減少。

 

外彙調劑市場

在實行外彙留成制度的基礎上,産生了調劑外彙的需要。爲此,1980年10月起中國銀行開辦外彙調劑業務,允許持有留成外彙的單位把多餘的外彙額度轉讓給缺彙的單位。以後調劑外彙的對象和範圍逐步擴大,開始時隻限于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留成外彙,以後擴大到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彙,國外捐贈的外彙和國内居民的外彙。調劑外彙的彙率,原由國家規定在官方彙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的幅度,1988年3月放開彙率,由買賣雙方根據外彙供求狀況議定,中國人民銀行适度進行市場幹預,并通過制定“外彙調劑用彙指導序列”對調劑外彙的用途(或外彙市場準入)加以引導,市場調節的作用日益增強。

 

改革人民币彙率制度

1、實行貿易内部結算價和對外公布彙率雙重彙率制度

彙率高估,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因此,1981年,中國制定了一個貿易外彙内部結算價,按當時全國出口商品平均換彙成本加10%利潤計算,定爲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适用于進出口貿易的結算,同時繼續公布官方彙率,1美元合1.5元人民币,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币”計算和調整,用于非貿易外彙的結算。兩個彙率對鼓勵出口和照顧非貿易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使用範圍上出現了混亂,給外彙核算和外彙管理帶來不少複雜的問題。随着國際市場美元彙率的上升,我國逐步下調官方彙率,到1984年底,官方彙率已接近貿易外彙内部結算價。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結算價,重新實行單一彙率,彙率爲1美元合2.8元人民币。

2、根據國内外物價變化調整官方彙率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物價進行改革,逐步放開,物價上漲,爲使人民币彙率同物價的變化相适應,起到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1985-90年根據國内物價的變化,多次大幅度調整彙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逐步調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合5.22元人民币。這幾年人民币彙率的下調主要是依據全國出口平均換彙成本上升的變化,彙率的下調滞後于國内物價的上漲。

3、實行官方彙率和外彙調劑市場彙率并存的彙率制度

爲配合對外貿易,推行承包制,取消财政補貼,1988年3月起各地先後設立了外彙調劑中心,外彙調劑量逐步增加,形成了官方彙率和調劑市場彙率并存的彙率制度。從1991年4月9日起,對官方彙率的調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調整的方式轉爲逐步緩慢調整的方式,即實行有管理的浮動,至1993年底調至1美元合5.72元人民币,比1990年11月17日下調了9%。同時,放開外彙調劑市場彙率,讓其随市場供求狀況浮動,彙率波動較大。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中國人民銀行入市幹預下,1993年底回升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

 

允許多種外彙業務

1979年前,外彙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經營。爲适應改革開放以後的新形勢,在外彙業務領域中引入競争機制,改革外彙業務經營機制,允許國家專業銀行業務交叉,并批準設立了多家商業銀行和一批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外彙業務;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設立營業機構,經營外彙業務,形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參與外彙業務的格局。

資本輸出入管理制度

(六)放寬對境内居民的外彙管理

個人存放在國内的外彙,準許持有和存入銀行,但不準私自買賣和私自攜帶出境。對個人收入的外彙,視不同情況,允許按一定比例或全額留存外彙。從1985年起,對境外彙給國内居民的彙款或從境外攜入的外彙,準許全部保留,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1991年11月起允許個人所有的外彙參與外彙調劑。個人出國探親、移居出境、去外國留學、贍養國外親屬需用外彙,可以憑出境證件和有關證明向國家外彙管理局申請,經批準後賣給一定數額的外彙,但批彙标準較低。

 

關于外彙兌換券

爲了便利旅客,防止外币在國内流通和套彙、套購物資,1980年4月1日起中國銀行發行外彙兌換券,外彙券以人民币爲面額。外國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外國使領館、代表團人員可以用外彙按銀行外彙牌價兌換成外彙券并須用外彙券在旅館、飯店、指定的商店、飛機場購買商品和支付勞務、服務費用。未用完的外彙券可以攜帶出境,也可以在不超過原兌換數額的50%以内兌回外彙。收取外彙券的單位須經外彙局批準,并須把收入的外彙券存入銀行,按收支兩條線進行管理。收券單位把外彙券兌換給銀行的,可以按規定給予外彙留成。

 

管理體制

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明确要求,“改革外彙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和統一規範的外彙市場,逐步使人民币成爲可兌換貨币”。這爲外彙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1994年至今,圍繞外彙體制改革的目标,按照預定改革步驟,中國外彙管理體制主要進行了以下改革:

進行重大改革

(一)1994年對外彙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實行人民币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

1、實行銀行結售彙制度,取消外彙上繳和留成,取消用彙的指令性計劃和審批。從1994年1月1日起,取消各類外彙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制度,對境内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彙收支實行銀行結彙和售彙制度。除實行進口配額管理、特定産品進口管理的貨物和實行自動登記制的貨物,須憑許可證、進口證明或進口登記表,相應的進口合同和與支付方式相應的有效商業票據(發票、運單、托收憑證等)到外彙指定銀行購買外彙外,其他符合國家進口管理規定的貨物用彙、貿易從屬費用、非貿易經營性對外支付用彙,憑合同、協議、發票、境外機構支付通知書到外彙指定銀行辦理兌付。爲集中外彙以保證外彙的供給,境内機構經常項目外彙收入,除國家規定準許保留的外彙可以在外彙指定銀行開立外彙帳戶外,都須及時調回境内,按照市場彙率賣給外彙指定銀行。

2、彙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彙率與市場彙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并軌時的人民币彙率爲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人民币彙率由市場供求形成,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每日彙率,外彙買賣允許在一定幅度内浮動。五年多來,人民币彙率基本穩定略有上升。

3、建立統一的、規範化的、有效率的外彙市場。從1994年1月1日起,中資企業退出外彙調劑中心,外彙指定銀行成爲外彙交易的主體。1994年4月1日銀行間外彙市場--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連通全國所有分中心,4月4日起中國外彙交易中心系統正式運營,采用會員制、實行撮合成交集中清算制度,并體現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目标,對外彙市場進行必要的幹預,以調節市場供求,保持人民币彙率的穩定。

4、對外商投資企業外彙管理政策保持不變。爲體現國家政策的連續性,1994年在對境内機構實行銀行結售彙制度時,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彙收支仍維持原來辦法,準許保留外彙,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彙買賣仍須委托外彙指定銀行通過當地外彙調劑中心辦理,統一按照銀行間外彙市場的彙率結算。

5、禁止在境内外币計價、結算和流通。1994年1月1日,中國重申取消境内外币計價結算,禁止外币境内流通和私自買賣外彙,停止發行外彙兌換券。對于市場流通的外彙兌換券,允許繼續使用到1994年12月31日,并于1995年6月30日前可以到中國銀行兌換美元或結彙成人民币。

通過上述各項改革,1994年中國順利地實現了人民币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

取消經常項目

(二)1996年取消經常項目下尚存的其他彙兌限制,12月1日宣布實現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

1、将外商投資企業外彙買賣納入銀行結售彙體系。1996年7月1日起,外商投資企業外彙買賣納入銀行結售彙體系,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彙帳戶區分爲用于經常項目的外彙結算帳戶和用于資本項目的外彙專用帳戶。外彙局核定外彙結算帳戶的最高金額,外商投資企業在核定的限額内保留經常項下的外彙收入,超過部分必須結彙。外商投資企業經常項目下的對外支付,憑規定的有效憑證可直接到外彙指定銀行辦理,同時,繼續保留外彙調劑中心爲外商投資企業外彙買賣服務。1998年12月1日外彙調劑中心關閉以後,外商投資企業外彙買賣全部在銀行結售彙體系進行。

2、提高居民用彙标準,擴大供彙範圍。1996年7月1日,大幅提高居民因私兌換外彙的标準,擴大了供彙範圍。

3、取消尚存的經常性用彙的限制。1996年,中國還取消了出入境展覽、招商等非貿易非經營性用彙的限制,并允許駐華機構及來華人員在境内購買的自用物品、設備、用具等出售後所得人民币款項可以兌換外彙彙出。

經過上述改革後,中國取消了所有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的限制,達到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要求。1996年12月1日,中國正式宣布接受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币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至此,中國實行了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對資本項目外彙進行嚴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外彙管理體制,并不斷得到完善和鞏固。如1997年再次大幅提高居民個人因私用彙供彙标準,允許部分中資企業保留一定限額經常項目外彙收入,開展遠期銀行結售彙試點,等等。1998年以來,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蔓延深化的背景下,針對逃、套、騙彙和外彙非法交易活動比較突出的情況,在堅持改革開放和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的前提下,完善外彙管理法規,加大外彙執法力度,保證守法經營,打擊非法資金流動,維護了人民币彙率穩定和正常的外彙收支秩序,爲創造公平、清潔、健康的經營環境,保護企業、個人和外國投資者的長遠利益做出積極努力。

深化體制改革

(三)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繼續深化外彙管理體制改革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經濟迅速發展,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外彙管理主動順應加入世貿組織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完善經常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推進貿易便利化。主要措施有:

提高行政許可效率

1、大幅減少行政性審批,提高行政許可效率。根據國務院行政審批改革的要求,2001年以來,外彙管理部門分三批共取消34項行政許可項目,取消的項目占原有行政審批項目的46.5%。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對保留的39項行政許可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對這些項目辦理和操作程序予以明确規定和規範,提高行政許可效率。

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2、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外彙管理,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允許所有中資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一樣,開立經常項目外彙賬戶,幾次提高企業可保留現彙的比例并延長超限額結彙時間。多次提高境内居民個人購彙指導性限額并簡化相關手續。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建立逐筆核銷、批量核銷和總量核銷三種監管模式,嘗試出口核銷分類管理;推廣使用“出口收彙核報系統”,提高出口核銷業務的準确性、及時性。實行符合跨國公司經營特點的經常項目外彙管理政策,便利中外資跨國企業資金全球統一運作。

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

3、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放寬境外投資外彙管理限制,将境外投資外彙管理改革試點推廣到全國,提高分局審核權限和對外投資購彙額度,改進融資性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允許部分保險外彙資金投資境外證券市場,允許個人對外資産轉移。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提高投資額度,引進國際開發機構在中國境内發行人民币債券,促進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允許跨國公司在集團内部開展外彙資金運營,集合或調劑區域、全球外彙資金。出台外資并購的外彙管理政策,規範境内居民跨國并購和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内企業的行爲。規範境内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開展股權融資和返程投資的行爲。

浮動彙率制

4、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彙市場,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2005年7月21日彙率改革以前,積極發展外彙市場:改外彙單向交易爲雙向交易,積極試行小币種“做市商”制度;擴大遠期結售彙業務的銀行範圍,批準中國外彙交易中心開辦外币對外币的買賣。7月21日,改革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币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配合這次改革,在人民銀行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外彙管理部門及時出台一系列政策促進外彙市場發展,包括:增加交易主體,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即期銀行間外彙市場;引進美元“做市商”制度,在銀行間市場引進詢價交易機制;将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彙業務擴大到所有銀行,引進人民币對外币掉期業務;增加銀行間市場交易品種,開辦遠期和掉期外彙交易;實行銀行結售彙綜合頭寸管理,增加銀行體系的總限額;調整銀行彙價管理辦法,擴大銀行間市場非美元貨币波幅,取消銀行對客戶非美元貨币挂牌彙率浮動區間限制,擴大美元現彙與現鈔買賣差價,允許一日多價等。

積極防範金融風險

5、加強資金流入管理,積極防範金融風險。調整短期外債口徑。對外資銀行外債實行總量控制,外資銀行向境内機構發放的外彙貸款按照國内外彙貸款管理。實行支付結彙制,嚴控資本項目資金結彙。将外商投資企業短期外債餘額和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嚴格控制在“投注差”内,明确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境外借款不可以結彙用于償還國内人民币貸款。以強化真實性審核爲基礎,加強對出口預收貨款和進口延期付款的管理。将境内機構180天(含)以上、等值20萬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納入外債管理,同時規範了特殊類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管理,并将境内貸款項下境外擔保按履約額納入外債管理,由債務人逐筆登記改爲債權人定期登記。加強對居民和非居民個人結彙管理。

強化國際收支統計監測

6、強化國際收支統計監測,加大外彙市場整頓和反洗錢力度。加快國際收支統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初步建立高頻債務監測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不斷提高預警分析水平。加大外彙查處力度,整頓外彙市場秩序,積極推進外彙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初步建立起了以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爲主的信用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外彙反洗錢工作機制,2003年起正式實施大額和可疑外彙資金交易報告制度,加強反洗錢信息分析工作。

現階段,根據内外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的要求,外彙管理部門正在加快建立健全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一是改變“寬進嚴出”的管理模式,實行資金流入流出均衡管理,逐步使資金雙向流動的條件和環境趨于一緻;二是調整“内緊外松”的管理格局,逐步減少對内資、外資的區别待遇,創造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三是轉變“重公輕私”的管理觀念,規範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外彙收支;四是減少行政管制,外彙管理逐步從直接管理轉向主要監管金融機構的間接管理,從主要進行事前審批轉向主要依靠事後監督管理。

外彙框架

現行外彙管理框架

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

1996,我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現了人民币經常項目可兌換。爲了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防止無交易背景的逃騙彙及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爲,我國經常項目外彙管理仍然實行真實性審核(包括指導性限額管理)。根據國際慣例,這并不構成對經常項目可兌換的限制。

1、經常項目外彙收入實行限額結彙制度。除國家另有規定外,經常項目下的外彙收入都須及時調回境内。凡經國家外彙管理局及其分支局批準開立經常項目外彙賬戶的境内機構(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可在核定的最高金額内保留經常項目外彙收入,超過限額部分按市場彙率賣給外彙指定銀行,超過核定金額部分最長可保留90天。

2、境内機構經常項目用彙,除個别項目須經外彙局進行真實性審核外,可以直接按照市場彙率憑相應的有效憑證用人民币向外彙指定銀行購彙或從其外彙帳戶上對外支付。

3、實行進出口收付彙核銷制度。貨物出口後,由外彙局對相應的出口收彙進行核銷;進口貨款支付後,由外彙局對相應的到貨進行核銷。以出口收彙率爲主要考核指标,對出口企業收彙情況分等級進行評定,根據等級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扶優限劣,并督促企業足額、及時收彙。建立了逐筆核銷、批量核銷和總量核銷三種監管模式,嘗試出口核銷分類管理;目前正在設計、開發和推廣使用“出口收彙核報系統”。

國家外彙管理局系統機構設置情況如下

國外

中國央行下屬機構已購入意大利知名投行Mediobanca少數股權,突顯出中國願意長期押注于陷入困境的歐元區外圍國家。意大利股市監管機構昨日在簡報中披露,中國央行本月已購入該意大利銀行2.001%股權。

這是中國央行下屬投資機構——中國國家外彙管理局(Safe)進軍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最新舉措。外管局管理着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

據估計,外管局已斥資逾25億歐元分别購入意大利5家最大企業約2%的股權,這些企業包括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ChryslerAutomobiles)、意大利電信(TelecomItalia)、普睿司曼(Prysmian)以及國有控股的能源集團埃尼(Eni)和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

此舉表明,随着最近幾年固定收益資産收益率下滑,隸屬于中國央行的這家半自治投資機構已放棄傳統上的保守戰略。

最近幾年,意大利成爲中國投資歐洲的主要關注點之一,據估計,中國已投資50億歐元,這被稱爲針對歐洲陷入困境的外圍國家的第二個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的開端。

意大利政府一直熱情支持中國對歐元區這個陷入困境的第三大經濟體的投資,該國政界沒有什麽反對中國資金大量湧入的迹象。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Renzi)上周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時表示:“我們必須讓更多的中國進入意大利,也讓更多的意大利進入中國。”兩國簽署了價值80億歐元的商業協議。

在中國外管局成爲Mediobanca股東之際,這家意大利最大的投資銀行正在實施業務國際化的戰略舉措,并出售16億歐元的股權——半個世紀以來這些股權使其處于意大利企業實力的核心。

Mediobanca首席執行官阿爾貝托·納格爾(AlbertoNagel)一年前拿出一份影響深遠的計劃,目的是減持其在忠利保險(Generali)、意大利電信(TelecomItalia)和RCSMediagroup的股份,轉而專注于歐洲範圍的擴張、投行業務以及該行的零售銀行業務。

納格爾去年還聘請巴克萊(Barclays)的斯特凡諾·馬薩格利亞(StefanoMarsaglia)擔任其投行業務聯合主管,目的是将Mediobanca的倫敦辦公室轉型爲所有行業和資本市場團隊的歐洲中心。Mediobanca的股價上漲4.1%,至每股6.61歐元,使該行市值達到57億歐元。[6]

現任領導

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潘功勝

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7]

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鄭薇

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張新

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陸磊


hhhhhhh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第三方賬号登錄
第三方賬号登錄
第三方賬号登錄
  • *站點:
  • *網址:
  • 類型:
  • 聯系方式:
  • 簡介:

  • RRH123歡迎您的加入!如有問題請添加咨詢管理員【微信号:938123】
  • *類型:
  • *問題:
  • 圖片說明:
  • 聯系方式:

  • RRH123感謝您的反饋!如有問題請添加咨詢管理員【微信号:93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