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完了,對于投資者來說,肯定是非常關注2021年的投資情況的,到底是買基金還是買股票好呢,兩者之間有什麽區别等等,因爲這些都和我們的具體盈利相關的。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據說,A股曆史上有一個“牛不過三年”的“魔咒”.比如2006、2007年大漲,2008年則大跌;2014、2015年大漲,2018年則轉熊。與此同時,臨近年末各大券商也紛紛給出2021年展望,總的來看,後市偏中性觀點較多。
那在這種情況下前瞻未來,2021年的基金到底怎麽投?有3點建議:
牛或熊可能沒想象的那麽重要
現在的A股在很多方面,比如長線資金、價值投資、注冊制等層面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簡單的“牛熊”劃分可能并不再适合A股。比如近五年上證指數、創業闆指數幾乎“零漲幅”,但是細究背後,結構性分化卻很明顯,投資機會依然很豐富。
如果你認爲“指數零漲幅”的市場,缺乏投資機會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近五年,主動權益基金爲投資者帶來了較好的投資收益。
做好預期管理,調整平和心态。
當然,我們面對的未來是複雜的,重視風險永遠是正确的。在多重因素作用下,2021年部分标的确實存在均值回歸的可能,基金收益也确實有概率會降低,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這些邏輯并做好心理和投資上的準備。
多一分信任,仍然對長期充滿信心
我們做過一個統計,以滬深300指數爲例,近15年一直持有滬深300的年化回報是12.24%.回頭來看,期間個别年份的波動,放長來看,也隻不過是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更加值得欣慰的是,過去15年個年度,普通股票型基金漲了11.59倍,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1.66倍。
背後的邏輯其實也很簡單--過去15年,在市場上漲的年份,普通股票型基金往往能比上證指數漲的多一點;在市場下跌的年份,普通股票型基金往往又能比上證指數跌得少一點。主動權益基金就在這看似平凡的“一多一少”間,積小勝而大勝,這也許就是長期持有基金從而戰勝市場的“秘密”。
買基金和買股票的風險不同、投資的方式也不同。
1、風險不同:
買基金風險要比買股票的風險稍低一些。因爲股票屬于高風險投資,無論買哪一種股票,風險都是非常大的;而基金的風險等級是視産品而定的,有的基金産品風險高,而有的基金産品風險非常低。
2、投資方式不同:
買股票屬于直接投資,是由投資者自己直接去把握風險,自己根據股市的行情去進行買賣、從中獲利;而買基金則屬于間接投資,是通過把錢交給自己信任的機構去進行管理,然後來獲取收益。
以上就是關于“2021年買基金還是買股票好”的全部内容,通過以上我們得知無論是投資基金還是股票,它們之間的風險和投資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投資過程中自己還是要把握好。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