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指對于存貸款利率和市場融資利率,不是由國家決定,而是由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中央銀行隻是在這個自發決定的過程中進行間接調控作用。
具體過程是:借貸雙方将根據市場信息自主決定借貸利率,此時的市場利率能靈敏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但是如果此時市場的狀況和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币政策目标有出入,那麽中央銀行就會通過一些貨币政策進行調整,力求形成靈活有效的傳導機制。其中公開市場操作最常用,也是控制手段更加容易掌握程度。
更加通俗的來講,金融市場就好比一個大家庭,中央銀行扮演者央媽的角色,而市場的參與者都是孩子,利率類似于貨币媒介指标,孩子們自由分配,小打小鬧沒有關系,這種自由放養狀态就是利率市場化,隻有在孩子間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央媽才會出手幹預。而以上介紹的貨币政策就是央媽的工具。
利率市場化的兩個基本内容:
一是中央銀行間接控制市場利率。其一:中央銀行不再使用利率管制,而是運用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等政策工具間接調控貨币市場資金供求,由此影響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和市場借貸利率;其二:中央銀行應保留存款利率上限、基礎貸款利率或最優惠貸款利率的窗口指導權。雖然市場利率是自發供求波動的,但是中央銀行也會設置一個合理地範圍,或者是在某個企業、銀行有類似違規操作時保留指導警告的權利,也是幹預的一種形式。
二是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一般情況下,同業拆借利率是銀行間借款的利率,同時,在我國同業拆借利率也是重要基準利率,銀行會根據銀行自身的資金要求和資産負債的期限結構、成本結構、風險結構等匹配等因素自主決定其存貸利率;例如,貸款利率是銀行吸收閑散資金後,準備外放的利率,那麽商業銀行一般爲了追求利潤空間的存在,會在中央銀行規定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動、貸款質量、期限客戶狀況等因素再做調整,盡量使風險和收益适度匹配。
利率市場化就是将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任何單一主體都不是利率的決定者,那麽此時市場上關于利率水平就有了競争。利率雖然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而定,但是中央銀行在背後的手确仍然還在,仍在控制着利率的波動情況。
利率市場化的意義:通過放松利率管制,以增加市場上金融參與者競争意識 ,提高金融主體自由競争空間,讓市場資源能夠根據市場供需情況進行最大化資源配置,從而達到宏觀經濟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