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兩位投資者的盈虧紀錄
如果給您選擇當上其中一人,您會選擇做誰呢?
根據兩人的10筆曆史交易記錄,投資者A在10筆交易中盈利7筆,虧損了3筆,勝率高達70%。投資者B在10筆交易中隻盈利了3筆,虧損達到7筆,勝率隻有30%。表面看似乎投資者B的勝率較低,投資技巧不好。可是,再觀察實際的盈利和虧損金額呢?
投資者A在10筆交易期間盈利共1,000美元,但虧損卻達到1,600美元,最終出現600美元的淨虧損。投資者B在10筆交易期間盈利達1,600美元,虧損7次但總額才1,000美元,最終出現600美元的淨盈利。
那麽,您想當投資者A還是B呢?通過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每個投資者都希望在每一單子都能實現盈利,但重要的卻不是多少張單子盈利,重要的是究竟如何可以實現長期穩定盈利,盈利與虧損的比例如何管控以實現最終的盈利。簡單來說,就是如何管理資金了。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分析兩者的盈利比例,投資者A的平均每筆盈利約143美元,平均每筆虧損約爲533美元,盈利/虧損比例爲1:3.7,也就是說,他平均每次的虧損相當于3.7次的盈利額。投資者B卻是相反,平均每筆盈利約533美元,平均每筆虧損約143美元,其盈利/虧損比例爲3.7:1,也就是說他平均每次的盈利額可以承受3次的虧損。
由此可見,投資者努力提高勝率當然也是重點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有效管理資金,控制和提高盈虧比例。否則,即便您在100個交易中盈利99次,勝率達到99%,但就因爲出現一筆大額虧損導緻丢失全部盈利,甚至反倒虧損就得不償失了。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普遍會把盈利/虧損比例設置在2:1或3:1。比如說,把盈利/虧損比例設定爲2:1(例如爲盈利50點,虧損25點),那就意味着每筆盈利可以承受兩次虧損(每次盈利50點,可承受兩次25的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勝率能保持在33%,即平均每3筆交易中能盈利1筆,就能有機會做到長期保本;如果勝率能夠提升到33%之上,就能有機會實現長期盈利。那麽如何才能在實際交易中達到比較合理的盈利/虧損比例?其實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投資者B一樣,他每次虧損的金額都在100-200美元之間,如何可以做到這樣的控制呢?從第一章「風險控制」中我們不是學過如何通過設定止損/止盈目标?忘記的您可以重溫一下了。
從上述的邏輯看,投資者B更具有專業交易員的風範,因爲一個真正成功的交易員,并非着眼于一時一刻的盈利,而是長遠盈利的能力。「控利盈虧比例」這個道理,無論您是散戶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基金投資人,甚至是上市企業的财務長,都需要非常的了解,也要時時刻刻的牢記在心中。因爲在廣大的市場參與者中,很多交易員或者自稱爲交易老手,甚至是基金管理人,都會有自以爲是的時候,忘記了控制風險的重要性。2018年金融市場上就有個經典的學習案例,美國知名的基金經理人柯迪(James Cordier),他的一生可以說曾經風風光光,大賺特賺,他更撰寫過《選擇權賣方交易策略》一書,教導投資者如何交易期權。不過,在2018年的某一天,他就因爲他看錯天然氣行情,讓290名客戶的帳戶面臨「爆倉」狀況,更慘遭「毀滅性」損失。柯迪看錯方向不要緊,但他的交易操作竟然是「裸空」美國天然氣認購期權(naked short on call),并沒有采取任何風險管理和避險保護措施。當天天然氣價格暴漲,導緻交易對手集體行使期權,柯迪不僅損失全部本金,把基金客戶的錢賠光外,還欠了經紀商一大筆債務。
「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寫書教人投資的基金經理,最終不但「一無所有」,更欠下一大筆債。所以,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長勝将軍,無論您是投資小白還是老手,是基本分析愛好者還是技術指标偏好者,隻有能夠在投資市場上穩定盈利,有效的管理資金,做好風險管理和控制盈虧比例,才能在投資路上走更遠的路。單元四|合理的盈虧比例27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