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平宏观今日更文,缜密剖析小小蚂蚁如何崛起成为大象。
原文干货满满,笔者在这做一个简版小结。
鼓励大家去阅读原文,多看专业的研报。
以下是此次蚂蚁研报的精要
1.成长印迹:从蚂蚁到大象
支付起家(2004-2011):以解决信任痛点切入,流量为王,独占鳌头,这一阶段,蚂蚁将支付宝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商业模式处于扩流量、冲规模的早期阶段;
颠覆金融(2012-2016):以普惠金融切入,牌照为王,流量变现。这一阶段,蚂蚁金服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获取银行、保险、保险经纪、公募、基金销售、私募、保理、小贷等共8类牌照,旗下有超过20家金融机构;
技术输出(2017至今):去金融化,技术为王,为金融机构和政府赋能。这一阶段,蚂蚁找准定位,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业绩和估值飞速提升,连续两年登顶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
蚂蚁集团上市后其股权架构将发生变化,但不影响集团控制权。
2.业务透视:蚂蚁本质是金融还是科技?
蚂蚁的技术以金融服务为根基,没有金融服务场景,技术将失去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技术和数据核心竞争力,蚂蚁便会沦为P2P一样的伪金融公司。
2.1财务表现:轻资产,盈利强,增长迅速
2.2业务版图:支付板块贡献流量,金融服务贡献收入,技术创新贡献增长点
3.模式剖析:产品、平台、生态环环相扣
3.1做产品:爆款属性、用户体验、流量运营
3.2做平台:向金融机构开放
3.2.1业务开放:蚂蚁仅收取技术服务费,不承担金融产品本身风险
3.2.2能力开放:从前端获客到后端风控,蚂蚁赋能金融全链条
3.3 做生态:输出技术方案,向海外移植成功模式
3.3.1技术输出:提供完整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3.3.2海外延伸:1+9布局,贡献营收约5%
总结:
展望未来,蚂蚁这头飞奔的大象机遇依然广阔,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机遇方面,一是“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科技、数据要素发展赛道广阔;二是疫情加速金融科技发展;三是零售竞争加剧,抢滩2B先机。
风险方面,一是金融业务监管趋严,最高贷款利率限制,告别金融高光时刻;二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难点。
文章参考:泽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