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
對比西方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已經率先開始政策正常化,尤其是貨币政策,請問中外的政策步調差異會對中國的政策和市場産生一些什麽樣的影響?
最近有些擔心說,資本流入和資産泡沫有可能導緻輸入性的通貨膨脹,您覺得這些擔憂有沒有理由?謝謝。
2021-03-02 10:37:21
郭樹清:
這個問題确實問得很好,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經濟出現了比較大的震蕩,總體上是下行。
中國經濟去年遭遇了挫折,比較大的一個下滑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逐步恢複到正常狀态,全年經濟增速比往年大幅度下降。
歐美發達國家、疫情嚴重的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采取了積極的财政政策和極度寬松的貨币政策,我們都能理解,因爲畢竟要把經濟穩下來,宏觀政策必須采取這些措施。
但是力度上、後果上可能要考慮的更多一些,因爲畢竟還會産生一些副作用,現在看這些副作用已經逐步顯現。
一是金融市場,歐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高位運行,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道而馳。
金融市場應該反映實體經濟的狀況,如果和實體經濟差别太大,就會産生問題,遲早會被迫調整,所以我們很擔心金融市場,特别國外金融資産泡沫哪一天會破裂。
二是流動性增加以後,由于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中國的經濟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密切相連,外國資本流入中國數量會明顯增加,我們也看到增長确實比較快。
中國經濟目前還是恢複性增長,我們的資産價格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其他國家相比利差比較大,外國資本流入是必然的。
但是到目前來看,規模和速度還是在我們的可控範圍内,我們也在繼續研究怎麽采取更有效的辦法,一方面鼓勵資本要素跨境流動,越來越開放。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造成國内金融市場太大的波動,我們有信心把這個工作做好。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