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11日舉行閉幕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獲表決通過。至此,中國未來5年至15年發展定下總路線圖。這是中國開啓新征程的藍圖,更是國人共同的行動綱領。
3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發王達攝
這是一份有“現代感”的藍圖,指向一個更注重高質量發展的中國。
當今世界,GDP增速早已不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唯一标尺。經濟結構是否合理,勞動生産率高還是低,能否實現綠色發展,都是評判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避免“唯GDP論”,集中精力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官方多次強調,當前中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爲突出的位置。
最新通過的路線圖越發凸顯了這一理念。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罕見地沒有設置具體經濟增速目标,隻将GDP指标值表述爲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這在中國五年規劃史上還是第一次。
不以具體增速目标做“硬約束”是一個更加明确的信号,表明今後中國将把重點進一步轉向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這是一份有“幸福感”的藍圖,指向一個更注重民生福祉的中國。
中國向來主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要求抓住民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保障基本民生。疫情蔓延時不惜成本、不計代價救治每一個生命,經濟面臨巨大沖擊時仍千方百計消除絕對貧困,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體現。
站在新發展階段,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中國未來15年遠景目标中占據的位置越發醒目。
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到完善最低工資标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從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到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從有效控制兒童肥胖和近視,到消除就業性别歧視……規劃綱要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對“人”的關注,這種價值觀将日益體現在今後中國發展的方方面面。
這是一份有“未來感”的藍圖,指向一個更注重科技創新的中國。
靠傳統産業競争已經成爲曆史。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加速演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雲計算、5G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人類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争也日益體現在關鍵核心技術,以及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的比拼。
根據規劃綱要,未來5年中國創新能力要“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将達到7%以上。
中國決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計劃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并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
此外,中國還将在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産業,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對中國來說,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不僅意味着補齊關鍵領域的科技短闆,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經濟安全,更是進軍科技強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搶占先機的象征。
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處于發展進程中關鍵時刻之際,這張總路線圖既體現了中國的強國新願景,也爲全球帶來了海量新機遇。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放合作的踐行者,中國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将給世界經濟持續貢獻新動能,助其走出疫情沖擊後“更上一層樓”。(完)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