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一家時尚巨頭将黯然退場。
4月30日,香港多品牌潮流零售商I.T集團将正式退市。此前,I.T發布公告稱,其私有化獲得逾99.99%股東同意通過,I.T引入全球PE豪門CVC,以每股3港元共計約13.05億港元的現金價,向小股東收購股份。這意味着,I.T将徹底告别16年上市生涯。
這一次,CVC資本罕見出手,買下了創始人沈嘉偉家族的股份。1988年,沈嘉偉從代購潮牌做起,将一家店擴充爲連鎖店,之後創立起自有品牌,業務遍及華人地區。從2005年起,I.T進軍内地開出數百家店。如今,無論是妻子邱淑貞還是一度引起話題的女兒沈月,最終都救不了I.T。
而I.T集團的隕落,似乎是中國第一代潮流帝國衰落的縮影。當新一代年輕人崛起,又是一波消費品大洗牌——有人受寵,有人沒落,這似乎是亘古不變的規律。
PE豪門CVC出手
明天,這家潮牌巨頭将退市
令人唏噓的一幕上演:曾經的潮牌巨頭将正式退市。
rrh123獲悉,香港多品牌潮流零售商I.T将于4月30日撤銷上市地位。日前,I.T發布公告,宣布I.T私有化獲得逾99.99%股東同意通過。這意味着,中國潮流界的鼻祖I.T将結束其16年上市地位。
不到半年時間,I.T已完成了私有化的全部流程。2020年12月6日晚間,I.T集團正式宣布已商定私有化方案,将引入PE豪門CVC,以每股3港元共計約13.05億港元的現金價,向小股東收購股份。
I.T集團私有化完成後,創始人沈嘉偉家族在I.T集團的持股将從63.61%降至50.65%,出資13.05億港元的CVC則取得49.35%的股權。
作爲私有化的一部分,創辦人集團還與CVC資本訂下了聯席要約人合作,包括聯合體協議、股東協議以及重組條款細則。根據重組計劃,I.T及附屬公司将其混合的品牌經營業務與其他經營業務分開,股權公司(Brooklyn Company Limited)将繼續擁有品牌經營業務,創辦人控股公司(3WH (BVI))Limited)将擁有其他經營業務。
作爲I.T私有化的買方,CVC資本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豪門。資料顯示,CVC資本成立于1981年,最初隸屬于花旗集團,直到1993年才通過管理層收購獨立出來,現在花旗集團依然是其重要的機構LP。迄今爲止,CVC資本管理資本量約爲82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5302億元)。
在PE圈,CVC資本一貫風格是重整企業以提升價值。I.T公告表示,私有化完成後,創辦人集團将繼續緻力于構建本公司的長遠前景,并與CVC基金決議共謀發掘品牌經營業務的潛力,兩者的夥伴關系将提供最佳架構及平台,讓彼此各展所長,實現爲品牌經營業務創造長遠價值的共同目标。
白手起家,迎娶邱淑貞
他把一家衣服店做成上市公司
I.T背後,是創始人沈嘉偉一段白手起家的故事。
自1988起,I.T王國從代購潮牌做起,一家店鋪擴充到連鎖店,之後自創品牌,再将代理國際品牌與自家品牌結合,逐漸形成其巨額時尚産業。短短幾年,I.T集團業務遍及華人地區,一步步發展爲港澳地區規模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亞洲曆史最悠久的潮牌集團。2005年,I.T集團上市,沈嘉偉一躍成爲時裝品牌大亨,坐擁億萬身家。
沈嘉偉于1968年生于香港,家境貧寒的他中學畢業後就停止上學,踏上打工之路,靠賣水貨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88年,20歲的沈嘉偉和弟弟在香港銅鑼灣信和廣場開了一間名爲Green Peace(綠色和平)的服飾店。
起初,Green Peace生意并不好,所賣服飾也沒什麽特色。但沈嘉偉頭腦靈活,轉變經營路數,改售英國Dr Martens皮鞋和李維斯牛仔褲,主攻年輕人市場,别出心裁的他還爲明星和唱片角色贊助服飾。一時間,Dr Martens風行校園,當時不少追求新潮的學生以穿Dr Martens爲榮,甚至出現賣斷市的景象。就這樣,沈嘉偉打開了局面。
通過銀行支持,他把Green Peace的分店愈開愈多,并拿到了多個歐美時裝品牌的銷售權,生意越做越大。金融風暴下的1997年,市道欠佳,沈嘉偉卻逆勢雄起,在香港銅鑼灣連開10店,雄霸百德新街。他還将Green Peace改名爲I.T(Income Team的縮寫),含義爲“賺錢團隊”。
I.T品牌自此登場。它以中價爲主,主攻年輕人,沈嘉偉還在營銷上想了很多噱頭,請毫無設計經驗的張曼玉擔任設計師,爲明星贊助服飾,使品牌的知名度在短時間内大增,成爲年輕一族的潮流服飾“聖地”。
停不下來的沈嘉偉再次看到中低價服飾市場的潛力,陸續開設b+ab、5cm以及ETE等品牌服飾店。同時,他還與香港“褲王”楊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拓新市場。2005年3月4日,I.T集團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市值達20億港币,市值最高近50億港元。
數據顯示,I.T集團在香港擁有200餘家分店,從2005年進入内地市場至今,共在19個城市合計有超700家店鋪,銷售額超230億。
比起沈嘉偉,他迎娶邱淑貞的故事更爲人津津樂道,1999年,他迎娶了當時紅極一時的港星邱淑貞。婚後邱淑貞的明星效應對I.T幫助很大,她不願隻做一個花瓶,親自出任形象代言人,還常年飛到歐洲、日韓爲公司挑貨。因其品味不凡,經過她試穿認可的牌子,大都符合香港人的口味,一引進就大賣,甚至成了“帶貨王”。
沈嘉偉曾說,“我娶了全香港男人的欲望,就算堕落,我也甘之如饴。”
一個時尚巨頭的衰落
做消費品,要學會擁抱00後
I.T的隕落速度比想象中快。
經曆短暫的高光時刻後,I.T的精氣神早已大不如前。2019年,I.T集團業績疲軟,交出了一份虧損的成績單。2019年8月,I.T表示,在截至2019年8月31日的六個月内公司出現淨虧損。
疫情來襲,I.T更是受到重創。2020年5月,I.T發布2019年度财務報告顯示,公司營收77.19億港元,同比減少12.6%;毛利爲47.34億港元,同比減少16.1%;淨利潤則首次出現年度虧損7.46億港元。相對于2018-19年度全年純利4.44億元,由盈轉虧。
此外,I.T還關閉了20餘家在港澳的分店,并要求員工放無薪假及減薪。随後幾個月,I.T集團罕見進行了爲期約一周的大力度促銷:最高折扣達三折,原價3萬多的Off-White新款大衣,折後1萬元。即便如此,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大不如前。
受業績影響,I.T集團的股價大跳水。相比2018年公司股價的高峰而言,三年時間裏公司股價重挫,市值大幅縮水。
時至今日,I.T集團在資本市場上已奄奄一息。不過,I.T的衰落并非個例。去年,香港買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載思集團扛不住連續四年虧損,以約1.23億港元的超低價退市;曾是I.T集團最大競争對手的YOHO也陷入困境:今年已進行了多次裁員。不禁令人好奇,爲何曾經的潮牌大佬們紛紛淪落至此?
“潮流品牌生命周期的長短在與能否洞察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潮品牌想要長久發展下去,需要将産品内容及文化進行升級,在變化較快的消費趨勢中切實抓住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才能從根本上生存并發展。”業内如此分析。
線上的沖擊顯而易見。當大部分品牌在中國開設官網甚至天貓旗艦店的時候,I.T集團直到2017年底才開始重視線上業務,重裝上線官方電商平台ITeSHOP,還入駐微信推出小程序,并任命明星吳亦凡爲代言人。遲遲殺入線上,I.T集團衰落速度加快。
但歸根結底,還是無法打動新的消費人群。去年,目睹泡泡瑪特上市後,曾有VC投資人感歎:“在今天這個時代,想要做好消費投資,必須要擁抱00後。”投資如此,創業亦然,畢竟消費做的就是一門關于人的生意。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