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美国,这个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策源地。
长期以来的美元“放水”确实已经让美国政府惴惴不安。
5月3日,美国财长耶伦表示,“利率可能有必要提高一点点”由于大规模财政支出,未来某个时候利率水平可能有必要升高以阻止任何经济过热。
这一度被视作,美国政府正在暗示“加息”,默许美联储可以采取行动。于是就在该讲话公布后,美元一度上涨,股市和黄金承压下跌。
然而,市场很快就从“流动性”恐慌中清醒过来。
“加息”?美国政府是否真有这个勇气?
耶伦与其说是在暗示美联储,不如说更像是推卸责任。
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泡沫高企和美国拜登政府的刺激计划即将出炉的关键时刻,一旦加息,将意味着美国政府之前一切挽救经济的政策将前功尽弃。
尽管美国资本市场上,早已是大水漫灌,大量资金云集短端市场。
美国经济目前就好像一艘快艇,快艇翘首是高速运行状态,但是翘得过高则会倾覆。一旦短期收益率跌到负数,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爆发想象不到的危机。
但是,整个市场也都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美国政府、美联储早已是骑虎难下。
果然,耶伦在当地时间5月4日就开始对自己的惊人言论进行澄清。耶伦再次表示,她没有对利率水平作出预测或建议。还重申通胀不会成为问题,即使真的成为问题,也能靠美联储来解决。
很显然,面对市场的压力,耶伦打算继续扮演“好人”,并把皮球踢给了美联储,并表示相信美联储的能力和独立性。
那么,美联储又能怎么办呢?
所谓的美联储的独立性,早已随着一个又一个美国政府的刺激计划成为了“笑谈”。既然耶伦不愿意当“恶人”,那么,美联储又何必成为“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呢?
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刺激计划,继续的美元宽松政策不可能短期内收紧,同时,为了应对美国短期市场过热的情况,美联储只能继续加大回购力度,继续充当“散财童子”。美联储最多只是对短期市场利率进行一下微调。
美国的政客们很清楚,历次加息后都没有好下场。没有人愿意为美国长远的未来“舍身取义”。下一阶段,世界经济更多地将在泛滥的美元和政客们的内斗中加剧震荡。
因此,美国内部经济危机重重,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大对外部的矛盾转移,就成了常规操作。
于是,欧盟,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之一,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联合欧盟打击中国,或者说是,利用“中国威胁论”胁迫欧盟对美妥协,成为了美国“一箭双雕”的国策。对此,尽管像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优秀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已经看破了美国的意图,并试图在拜登上台前与中国达成投资协议。一旦木已成舟,美国也无可奈何。
毕竟对于欧盟来讲,能够开辟与中国的“新航路”从长远来看实在太重要了。就如同欧盟中国商会主席伍德克所说,当中国决定与欧洲分享市场的时候,其意义将不亚于欧洲当年的地理大发现。
从钢铁到机床,从汽车到高铁,从新能源到大飞机,欧洲与中国的深入合作与市场共享,都正在快速加强。中国可以为欧盟提供足够大的市场。
从购买力上看,2014年中国经济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从经济规模上看,2018年中国也已经超过了整个欧盟国家的总和;从人口规模和潜在市场规模上看,14亿多的中国人口几乎是美国、欧洲、日本总和的近2倍。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基于实体经济和远期的收益的中欧合作,目前随着美国的不断施压正在被打断。尽管欧盟也知道,中国在合作中已经足够让利了。
葡萄牙驻华大使馆投资参赞孔帕蒂在看到《中欧投资协定》文本时甚至表示,葡萄牙此已经感到非常满意。但是,“目光短浅”的欧盟政客们,面对眼前的来自美国金融财团的压力和债务问题,以及意识形态顾虑,不得不选择妥协。
不得不说,中国希望团结欧盟,至少是让其保持中立,目前这个战略布局是失败的。
虽然,中国和欧盟内部的各个国家还单独存在着相关投资和贸易协议,中国不会因为《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的暂停而蒙受更大损失。但是,中国希望通过加强中欧合作,来突破美国封锁的意图也不得不再做更现实的考虑。未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紧迫。
这也是我们在4月30日召开的中国政府高层会议上看到的情形。中国并没有为一季度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强调经济“面临不均衡、不稳固的挑战。“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的这种表述,说明中国政府对于下一步国际形势的转变也早有预判。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中国政府提出将更多地“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并且针对税制、土地供应、网络平台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改革也将加快。此次会议,还重点点名了“学区房”的炒作,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经济潜力难以释放的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也恰恰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在面对外部压力增加的同时,必然将加大对于内部的整合力度。通过内部问题、矛盾的解决,来增强对于外部局势的应对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国内外形势的好转。
参考来源:宋鸿兵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