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普惠小微企业以及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使用有望常态化,对基础货币的正贡献需予以关注。初步测算:1、2月末超储率分别为0.82%、1.09%,3月末实际值为1.5%,Q1呈现逐月上行态势,4月份预计超储率为1.4%左右。在关注外汇信用派生、财政存款回落、取现规模下降以及债市杠杆率下降因素对资金面影响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2020年以来,随着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的加大,央行对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使用力度也随之加大。量方面,2021年Q1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合计约2.2万亿,较2019年末增加超过1万亿,其对基础货币的正向贡献效果,已超过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价方面,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为2.25%,再贴现利率则为2%,在银行所有的1Y期负债工具中成本最低。我们判断,后续央行对于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使用,有望形成常态化的机制,以更好的支持银行投放普惠小微贷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或将成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Q1对公贷款利率呈现“V型”走势,全年有望“缓慢爬坡”。对公贷款利率为4.63%,较2020年四季末提升2bp,但较2021年2月末提升7bp,Q1呈现“V型”走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季节性因素下信贷供需错位有关。对于后续一般贷款利率走势,全年有望呈现“缓慢爬坡”,但机构间分化加大,表现为国股银行上行动力不足,而部分以服务民营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为主的机构,特别是位于苏浙沪地区的城农商行,在定价中的议价权相对更强,在信贷供需错位情况下,后续上行空间或将高于国股银行。
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异地存款管理是2021年发力重点。今年以来,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压力已现边际改善,但核心存款成本持续上行,在贷款利率整体仍处于“缓慢爬坡”情况下,会加大NIM收窄压力,需要从存款端发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力度。从目前情况看,结构性存款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趋严,但已不构成银行负债成本的主要扰动因素,而创新型存款产品监管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的要求下,加强对异地存款管理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
央行需逐步恢复“贷方地位”,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框架亟待形成。央行自今年3月1日以来,持续维持每日100亿的OMO投放,且已延续超过2个月时间。这主要由于,央行货币投放的“另辟蹊径”使其“贷方地位”开始弱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基础货币吞吐来调控流动性的能力下降。在央行“贷方地位”缺失的情况下,若长期维持每日100亿的OMO净投放,容易造成市场对流动性形成一致性宽松预期,并刺激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后续来看,央行可能会通过适度缩量OMO或MLF操作来恢复“贷方地位”,重构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框架,但这无疑会加大资金利率波动。
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预计央行不会对通胀作出过激反应。回顾我国央行应对通胀的操作实践看,上调基准利率一般出现在价格体系出现明显上行时期(PPI和CPI大幅攀升),如2007年、2010-2011年,此时实体经济面临过热迹象,实际利率大幅走低,央行通过加息旨在抑制经济过热和减轻通胀压力。尽管4月份PPI录得6.8%,但CPI仍位于1%以下,核心CPI仅为0.7%,不及疫情前的水平,央行也明确表示PPI向CPI的传导机制不畅通。中短期看,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与2007年以及2010-2011年并不相同,预计央行不会对PPI的进一步走高作出过激反应。
风险分析:信贷资源的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大,区域性信用风险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