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美国CPI公布后,美联储官员“毫不犹豫”地看淡通胀风险。
彭博发文指出或有六大因素支撑美联储的判断:通胀预期、就业不振、价格粘性、颠覆性技术、定价能力以及基数效应。
在此基础上,平安证券补充另外四个重要的思考维度:
一是,对于本轮大宗商品周期的判断。
平安证券对本轮大宗商品周期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关键原因是,本轮商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力更多在供给侧而非需求端。
本轮商品周期中,唯一有望成为全球需求端“超级发动机”的,可能是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绿色经济”转型对总需求的拉动。
但这一过程释放的节奏能否快过供给端的自我调节,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二是,国际贸易对物价的平抑作用。
2020年下半年开始,欧美经济复苏拉动了全球新兴市场(尤其亚洲)的出口。2021年一季度美国贸易逆差扩大创历史记录,亚洲出口维持强劲,欧洲制造业亦悄然发力。拜登领导下的美国对国际贸易的态度料将更加开放,大宗商品价格压力亦可能成为各国修复贸易关系的催化剂,如5月17日欧盟与美国的金属关税战宣布暂缓。
如此看,未来美国有望通过国际分工继续控制本国消费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水平。
三是,美国财政刺激效果的持续性。
一方面,拜登今年1月推出的1.9万亿美元救助法案是“一次性”的。近期随着就业市场恢复不尽人意,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减少或暂停失业救助的发放。
另一方面,近期共和党对拜登基建计划的态度进一步清晰,如媒体预计5月18日共和党将公布的基建计划修订方案的规模仅为5680亿美元,仅为拜登2.3万亿提案的四分之一。
更何况,刚出炉的4月美国经济数据所展现的“慢就业+快通胀”现象,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公众对财政刺激效果与副作用的争议。如果未来基建计划的规模大幅缩水,无论是其对美国通胀中枢的抬升作用,还是对公众通胀预期的打击,都可能进一步抑制通胀升高。
四是,美联储的施政策略。
对于未来通胀走势,除了“基数效应”是一个可以通过仔细测算而解决的“客观题”,其余大多是“主观题”。
但无论何种情况,可以较为确定的是两件事:
第一,美联储大概率不会“急转弯”。
第二,需警惕市场波动风险。
参考来源:平安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