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今天的話題是:恒大昨天下午出的澄清聲明,怎麽看?
恒大昨天下午發了一則聲明,内容如下:
針對近日個别網絡不實言論,現聲明如下:
1、近日我司舉辦一年一度的“5·31購房節”,推出的階段性特大優惠措施,僅限于單棟去化率95%以上的尾盤,超大戶型、底頂樓層、商鋪等産品。所有常規産品的銷售價格、優惠折扣及付款方式沒做任何調整。
2、針對我司個别項目公司存在極少量商票未及時兌付的情況,集團高度重視并安排兌付。
3、我司與盛京銀行開展的金融業務,均符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我司生産經營一切正常,成立25年來從未出現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歸還的情況。
對惡意造謠者,我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個聲明其實很沒有水準。
單純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
第1條的意思是:恒大大規模的房源打折活動,是在做5·31購房節。對于産品端,也是有限制的;折扣和付款方式沒有任何調整。
去化率這種問題,你永遠都玩不過房企,畢竟銷控是門藝術活,人家說多少就是多少。
超大面積也是個相對用詞,在大量面積集中在100㎡以内産品的樓盤,120㎡就說是超大面積了。
至于價格和優惠折扣的釋放,更是一種技巧,比如現在常規操作的所謂的工抵房。若實在有人追根究底,可以抓幾個渠道背鍋。
第2條的意思,恒大承認有商票逾期兌付,不過把貶義詞的“逾期”,換成了偏中性詞的“未及時”。在大衆看來,“未及時”三個字透露的,更多是一種無心之過。而且,聲明中強調了逾期未兌付的商票主體,是個别項目公司;未兌付商票的數量,是極少數。
也就是說,隻要是逾期未兌付的商票,不管規模多大,數量有多少,都屬于極少量的範疇。不知道恒大能不能具體量化一下,極少量到什麽程度?
不然就算有10萬人次,也都在“極少量”這個圈定的範圍内。
第3條,恒大承認和盛京銀行有業務往來,且自認爲合乎相關法律法規。
這點恐怕不能自己說了算,是不是合乎法律法規,主要的裁判,還是相關監管部門。另一家巨無霸阿裏,不也一直認爲自己合乎法律法規?結果呢?
恒大在去年要求供應商要在盛京銀行開戶是事實吧?要求員工拉存款,是事實吧?
之後,恒大說自身生産經營一切正常,這點我信。
至于未出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歸還這個,我想問:恒大區域子公司、城市公司、項目公司的算不算?本金沒歸還用項目抵押的算不算?
還有,恒大的商票爲何高達2052億元?恒大汽車是否涉嫌拉高股價等市值管理?恒大資金如此緊張如何斥資百億控股盛京銀行?恒大目前可以從盛京銀行以外的銀行借到多少錢?恒大的部分項目是否因大降價被地方房管局停止網簽?......
就怕一個瓶子扔過來:我要都能回答還發聲明幹嘛....
這種聲明,滿分10分最多給3分,建議找騰訊和阿裏學習一下公關,别學其他房企,東施效颦,反而給人一種欲蓋彌彰的錯覺。
恒大去年9月下旬的聲明已過去了9個月,報警還沒有結果,怎麽跟綠地的綠他事件一樣,至今男主陳軍有沒有經濟問題,也尚未有結果。
這種效率,可不是大開大合、高效辦事的恒大該有的。
房企的聲明,一向很有趣。早在2019年年底,福晟被傳裁員、資金問題陷入破産危機,福晟反手就是一個聲明,在聲明中說自個沒問題,也沒裁員。
聲明後不到兩個月,就被世茂迎娶了,福晟順利冠上世茂的姓,到頭來,連自己的姓也沒能保住。
去年,富力等房企被傳裁員,輿情洶洶,富力緊急聲明稱,并未裁員,将保留對造謠者追究司法責任的權利。
年報一出,富力的員工少了3萬多人,嗯,富力說得對,并未裁員,這幾萬人都是自願離職的。
去年底今年初,實地被傳高管集體離職,實地發了一則聲明,稱高管并未集體離職。聲明後不到一個月,媒體報道稱,實地的高管共走了13位。
從何時開始,房企變得又慫又要面子了?敢做不敢當的慫樣,又當又立的。
此類聲明,在房企中極其普遍。自欺欺人的聲明,唯有時間可以見證、可以打臉,掩耳盜鈴自意無聲,兩眼一蒙自命光明。
大凡出這類聲明的房企品牌部,水平都不咋滴,一方面是聲明,一方面是對自媒體赤裸裸的威脅:追究你法律責任。
房企在未來幾年,面臨的問題會較多,而房企的品牌部們,還停留在過往那種發宣廣軟文、硬廣的作業思維上,很難适應未來種種挑戰。
建議房企找互聯網大廠等企業,多學學經典的公關案例,而不是簡單的一則聲明。在作業方式上,以不變應萬變,是房企品牌部最大的危機。
江湖永遠都在,但有幾位大俠能永立潮頭?
參考來源:天機奇談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