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今天的话题是:恒大昨天下午出的澄清声明,怎么看?
恒大昨天下午发了一则声明,内容如下:
针对近日个别网络不实言论,现声明如下:
1、近日我司举办一年一度的“5·31购房节”,推出的阶段性特大优惠措施,仅限于单栋去化率95%以上的尾盘,超大户型、底顶楼层、商铺等产品。所有常规产品的销售价格、优惠折扣及付款方式没做任何调整。
2、针对我司个别项目公司存在极少量商票未及时兑付的情况,集团高度重视并安排兑付。
3、我司与盛京银行开展的金融业务,均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对恶意造谣者,我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个声明其实很没有水准。
单纯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
第1条的意思是:恒大大规模的房源打折活动,是在做5·31购房节。对于产品端,也是有限制的;折扣和付款方式没有任何调整。
去化率这种问题,你永远都玩不过房企,毕竟销控是门艺术活,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
超大面积也是个相对用词,在大量面积集中在100㎡以内产品的楼盘,120㎡就说是超大面积了。
至于价格和优惠折扣的释放,更是一种技巧,比如现在常规操作的所谓的工抵房。若实在有人追根究底,可以抓几个渠道背锅。
第2条的意思,恒大承认有商票逾期兑付,不过把贬义词的“逾期”,换成了偏中性词的“未及时”。在大众看来,“未及时”三个字透露的,更多是一种无心之过。而且,声明中强调了逾期未兑付的商票主体,是个别项目公司;未兑付商票的数量,是极少数。
也就是说,只要是逾期未兑付的商票,不管规模多大,数量有多少,都属于极少量的范畴。不知道恒大能不能具体量化一下,极少量到什么程度?
不然就算有10万人次,也都在“极少量”这个圈定的范围内。
第3条,恒大承认和盛京银行有业务往来,且自认为合乎相关法律法规。
这点恐怕不能自己说了算,是不是合乎法律法规,主要的裁判,还是相关监管部门。另一家巨无霸阿里,不也一直认为自己合乎法律法规?结果呢?
恒大在去年要求供应商要在盛京银行开户是事实吧?要求员工拉存款,是事实吧?
之后,恒大说自身生产经营一切正常,这点我信。
至于未出现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这个,我想问:恒大区域子公司、城市公司、项目公司的算不算?本金没归还用项目抵押的算不算?
还有,恒大的商票为何高达2052亿元?恒大汽车是否涉嫌拉高股价等市值管理?恒大资金如此紧张如何斥资百亿控股盛京银行?恒大目前可以从盛京银行以外的银行借到多少钱?恒大的部分项目是否因大降价被地方房管局停止网签?......
就怕一个瓶子扔过来:我要都能回答还发声明干嘛....
这种声明,满分10分最多给3分,建议找腾讯和阿里学习一下公关,别学其他房企,东施效颦,反而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错觉。
恒大去年9月下旬的声明已过去了9个月,报警还没有结果,怎么跟绿地的绿他事件一样,至今男主陈军有没有经济问题,也尚未有结果。
这种效率,可不是大开大合、高效办事的恒大该有的。
房企的声明,一向很有趣。早在2019年年底,福晟被传裁员、资金问题陷入破产危机,福晟反手就是一个声明,在声明中说自个没问题,也没裁员。
声明后不到两个月,就被世茂迎娶了,福晟顺利冠上世茂的姓,到头来,连自己的姓也没能保住。
去年,富力等房企被传裁员,舆情汹汹,富力紧急声明称,并未裁员,将保留对造谣者追究司法责任的权利。
年报一出,富力的员工少了3万多人,嗯,富力说得对,并未裁员,这几万人都是自愿离职的。
去年底今年初,实地被传高管集体离职,实地发了一则声明,称高管并未集体离职。声明后不到一个月,媒体报道称,实地的高管共走了13位。
从何时开始,房企变得又怂又要面子了?敢做不敢当的怂样,又当又立的。
此类声明,在房企中极其普遍。自欺欺人的声明,唯有时间可以见证、可以打脸,掩耳盗铃自意无声,两眼一蒙自命光明。
大凡出这类声明的房企品牌部,水平都不咋滴,一方面是声明,一方面是对自媒体赤裸裸的威胁:追究你法律责任。
房企在未来几年,面临的问题会较多,而房企的品牌部们,还停留在过往那种发宣广软文、硬广的作业思维上,很难适应未来种种挑战。
建议房企找互联网大厂等企业,多学学经典的公关案例,而不是简单的一则声明。在作业方式上,以不变应万变,是房企品牌部最大的危机。
江湖永远都在,但有几位大侠能永立潮头?
参考来源:天机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