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後,“MLF利率→LPR→貸款利率”的利率傳導機制得到充分體現,貨币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更加靈敏暢通,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
一是LPR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2020年,12月1年期、5年期以上LPR較改革之初(2019年8月)分别下降0.40個、0.20個百分點。整體來看,2020年12月末,全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5.03%,同比下降0.41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4.61%,同比下降0.51個百分點,下降幅度分别高于同期1年期LPR下降幅度0.11個、0.21個百分點。疫情期間,LPR引導市場利率下行,支持企業複工複産,對穩定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區域看,各地區一般貸款利率均有所下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下降顯著。調查顯示,2020年12月,東、中、西、東北地區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别爲5.16%、5.53%、5.61%、5.66%,同比分别下降0.47個、0.61個、0.32個、0.41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别爲5.13%、5.51%、5.25%、6.06%,同比分别下降0.45個、0.78個、0.69個、0.52個百分點,充分體現出LPR改革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促進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二是貸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
LPR改革前,銀行發放貸款大多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少數銀行通過協同行爲以貸款基準利率的一定倍數(如0.9倍)設定隐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阻礙。LPR改革以來,尤其是存量浮動利率貸款轉換完成後,銀行貸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有效打破。
2020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1年期以内新發放貸款低于原貸款基準利率0.9倍下限的占比分别爲33.85%、17.08%、33.27%和20.31%,較LPR改革前大幅提升。
三是貸款利率帶動存款利率下行。
貸款利率下行促使銀行主動降低負債成本。調查顯示,2020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3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0.02個、0.02個、0.04個和0.09個百分點。
随着LPR改革逐步深化,貸款利率下行,銀行息差進一步收窄。
對全國150家法人金融機構抽樣調查顯示,2020年下半年,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存貸款利差中位數分别爲1.53%、2.38%、2.7%,分别較上年末下降0.21個、0.34個、0.37個百分點。各金融機構通過加強資産負債管理,調整業務結構等方式應對挑戰。
一是穩定負債端成本。
随着不規範存款産品逐步清理,高息攬儲現象大幅減少。部分銀行控制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高成本業務規模,下調存款挂牌利率,降低總體負債成本。
二是拉長負債期限結構,降低利率風險。
根據調查,東、中、西和東北地區3年期定期存款占比較年初分别上升3.7個、2.79個、4.64個、2.48個百分點。
三是優化風險定價策略。LPR改革促使銀行提升定價專業化、精細化水平。一些金融機構在LPR基礎上,充分考慮自身資金成本、市場供求和風險溢價等因素,根據客戶風險狀況進行差異化利率定價。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