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70後複旦博士站上了IPO敲鍾的舞台。
rrh123消息,6月18日,科濟藥業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此次發行價爲32.8港元,開盤價27.05港元,市值153億。截止發稿前,市值171億港元。
這是一家什麽樣的企業?科濟藥業由李宗海博士于2014年在上海創立,這家公司專注于研發治愈腫瘤創新CAR-T細胞療法,比如治療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等。通俗來說,就是幫助癌症病人消滅病魔。
科濟藥業背後,隐藏着一個千億市場。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随着全球癌症患病率持續上升,截至2030年,全球CAR-T市場預計達到218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406億),規模巨大。
“未來,我想成爲一個偉大的「失業者」,那意味着大多數腫瘤都被人類攻克了。”這是李宗海博士的創業願景。一路走來,科濟藥業獲得了6輪融資,累計2.9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8.7億),包括鴻創醫學、高瓴、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佐力藥業、天士力、光量财略投資等知名基金、資管機構及上市公司。
70後醫學博士的星辰大海:
治愈腫瘤,希望成爲一個偉大的“失業者”
科濟藥業的背後,是一位複旦博士創業的故事。
李宗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福建泉州人,從小就喜歡鑽研,學習格外用工。憑借優異的成績,1992年,他順利考上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考研究生時,他本來選擇的是臨床心血管方向。但一位親戚患上腫瘤改變了他的想法,決定研究腫瘤—“濟世救人”。于是,李宗海成爲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的研究生。
這一研究,就是二十餘年。當時,碩士研究生面試一結束,李宗海就去圖書館看文獻。暑假期間,他跟随學長們一頭紮進實驗室,就爲了能早日鑽研出攻克腫瘤的方法。
2000年,李宗海碩士畢業後,爲了繼續在一線從事研發工作,他選擇進入一家民營藥廠。然而,由于創新藥研發的市場環境不夠成熟,再加上民營藥廠資金不充足。工作的兩年間,他甚至沒有攢下積蓄。
後來,李宗海決定繼續深造,2002年,他考上了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博士,師從中國癌症基因治療奠基人之一的顧健人院士。爲節省時間,盡管資金不充足,他毅然選擇在離單位近的地方租房,放棄距離公司相對較遠的福利房。但由于博士待遇并不高,當時,他“押一付三”的房租都是問别人借的。
在攻讀博士的三年時間裏,他潛心研究,對7個課題展開研究,并成功開發出了一個被廣泛用來靶向識别腫瘤的靶向多肽,這個成果以100萬元的價格轉化。
博士畢業後,他進入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後來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并)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此同時,他組建了生物治療實驗室,打造了一個20多人的研發團隊。
盡快研發出新藥、應用于臨床,治愈腫瘤患者,是李宗海一直以來的願望。終于,在2010年,李宗海發現了最有可能治愈腫瘤的手段之一或許是CAR-T,一種能精準、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李宗海決定集中精力研究CAR-T,并瞄準頗具挑戰的實體瘤。然而,實體瘤和血液腫瘤相比,更難攻克。血液瘤由于分散在血液裏,相對而言容易被攻擊和清除;而實體瘤主要是指發生在肺、胰腺、肝髒、消化道,如胃、腸等部位的惡性腫瘤,難以清除。
除了研發外,還要不斷的做臨床驗證,而這,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2013年,李宗海和團隊雖然在仁濟醫院拿到了CAR-T技術臨床研究的倫理批件,然而,他們沒有啓動資金。
2014年,李宗海創建科濟生物。同年,他發表了國際上第一篇針對肝癌的CAR-T技術論文。次年5月,他們迎來了第一個膠母細胞瘤病人,一個月後,迎來了第一個肝癌病人。2016年1月,科濟生物還獲得外部機構的資金支持。随後,他們不斷拓展臨床試驗範圍,包括胃癌、胰腺癌等。
李宗海希望成爲一個偉大的「失業者」,這意味着,大多數腫瘤都被人類攻克了。爲了實現這一目标,他甚至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
此外,科濟藥業的團隊履曆也很豐富,其執行董事兼COO王華茂博士也在行業内深耕多年,而且,他和李宗海博士是複旦大學校友。目前,科濟藥業研發團隊多達上百名,擁有多項授權和正在申請中的專利,可謂“彈藥”充足。
今天,這家幫助患者消滅腫瘤的公司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創業7年,李宗海博士和團隊終于斬獲了一個IPO,市值超150億港元。
腫瘤背後,
隐藏着一個千億市場
科濟藥業,如何撐起一個IPO?
資料顯示,它是一家在中國及美國擁有業務的生物制藥公司,專注于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瘤的創新CAR-T細胞療法,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基因修飾,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簡而言之,幫助患者消滅癌症。
胃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緻死的病因,而胰腺癌是一種毀滅性疾病,是中國乃至全球最緻命的癌症類型之一。在過往三十年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統性治療,胰腺癌患者的總生存率并無明顯改善。這對CAR-T細胞療法來說,是一個契機。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随着全球癌症患病率持續上升、适應症向實體瘤擴展、安全性改善、制造技術及效率改善、産品認可度提升及政策利好等因素驅動,預計全球CAR-T細胞療法市場将從2019年7億美元(約合人民币45億)增至2024年66億美元(約合人民币426億)。截至2030年,全球CAR-T市場預計達至218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406億),規模驚人。
招股書顯示,目前,科濟藥業已開發11款候選産品的差異化管線,其中6個正處于臨床階段。在11個候選産品中,10個是CAR-T細胞療法,其中5個處于臨床階段。除CT053、CT032及KJ-C2111外,科濟藥業管線中的所有其他候選産品均用于治療實體瘤,正處于Ib期臨床試驗或更早階段,主要用于治療胃癌、胰腺癌和肝細胞癌等。
目前,科濟藥業唯一的核心候選産品CT053用于治療R/R MM(一種血液惡性腫瘤),在公司管線産品中的其他候選産品中,處于最成熟階段。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CT053管線讓科濟藥業成爲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美國FDA再生醫學高級療法(或RMAT)認證的公司,這對科濟藥業的發展來說,大有裨益。
而科濟藥業的拳頭産品當屬CT041,是全球唯一靶向CLDN18.2的CAR-T候選産品。目前,它正在獲得IND批準的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此外,科濟藥業在中國所有CAR-T公司中排名第一,其CAR-T治療還獲得了中國第一張CAR-T細胞療法的藥品生産許可證。
不過,由于科濟藥業并沒有獲批的可以商業化銷售的産品,并且資金需要用于研發及行政開支,目前,該公司尚處于未盈利狀态。根據招股書,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分别虧損2.27億元和3.27億元。其中,這兩年的研發費用分别爲2.10億元、2.82億元,截至2020年末,科濟藥業累計虧損18.22億元。
7年6輪融資,高瓴殺入,
還有哪些VC/PE盯上這門生意
科濟制藥前進的路上,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2014年成立至今,科濟藥業共進行了六輪融資,累計2.9億美元,投資者包括鴻創醫學、高瓴、佐力藥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天士力、光量财略投資等知名基金、資管機構及上市公司。
招股書顯示,其融資所籌資金,科濟藥業都用于内部開發突破性技術以及擁有全球權利的潛在革命性産品。值得注意的是,在CAR-T細胞療法領域,高瓴的身影很活躍。去年,藥明巨諾上市,高瓴作爲基石投資者認購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6448萬元);今年5月,高瓴以38.8億港元(約合人民币250億元)重倉傳奇生物;在A輪投資科濟藥業後,今年1月,在該公司C+輪融資中,又追加投資1000萬美元。
查閱科濟藥業的持股情況,IPO前,益傑生物技術控股(以下簡稱:益傑生物)持有科濟藥業43.74%股份,鴻創醫學持股8.81%,爲公司第二大股東,高瓴資通過NVMB XIII Holdings Limited持股1.69%。其中,李宗海持有益傑生物6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科濟藥業引了入9名基石投資者,合共投資2.3億美元,包括禮來亞洲基金、新華人壽、奇點資産管理、睿遠、WT、廣發證券、dymon Asia、常春藤、南方基金。
随着CAR-T細胞療法的興起,從事這方面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迎來發展契機,VC/PE聞風而動,資本湧入。
據rrh123不完全統計,2021年來,CAR-T療法有10家左右的公司獲得融資,投資輪次涵蓋A輪到股權融資。其中,最爲火爆的項目之一當屬博雅輯因。成立至今,共曆經8輪融資,最新一輪爲B+輪,吸引了紅杉中國基金、禮來亞洲基金、IDG資本、華蓋資本、正心谷資本、夏爾巴資本、博遠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可見,VC/PE争搶兇猛。
博雅輯因是誰?他的背後站着兩位北大校友,其科學創始人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教授,他和CEO魏東兩人是北大同學。據了解,博雅輯因與北京大學有多項合作,或許這也是備受資本青睐的原因之一。
然而,創業維艱,在門檻極高的CAR-T細胞療法研發領域更是如此,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而支撐李宗海堅持下去的原因,除了熱愛,還有責任。此前,在清科舉辦的活動中,李宗海表示,“一個負責任的醫生,最大痛苦是看到病人卻沒有辦法治療”。自始至終,他隻有一個目标——治愈腫瘤。漫漫征途,上市隻是一個開始。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