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今天的話題是:市場是否重現2014年油價大屠殺?
作爲沙特曾經親密的盟友,阿聯酋突然提出反對意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海灣國家内部在石油市場的競争正在加劇。
過去40年來,OPEC内阿聯酋一直追随沙特,而如今二者不僅在石油政策方面,在外交、政治、經濟、防疫等多個方面的分歧也正在加大。
阿聯酋早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增産計劃,并已投資數十億美元提高産能,爲向更加多元化的經濟轉型提供資金。對阿聯酋而言,從煉油廠和石化産品生産,到新成立的大宗商品交易所,這都需要獲得大量的原油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OPEC+減産協議使得阿聯酋計劃受阻,約30%的産能受到閑置。阿聯酋認爲,阿塞拜疆、科威特、哈薩克斯坦和尼日利亞等自去年減産協議達成以來,已經要求并提高了産量基準,自己的請求也應被允許。
去年底,阿聯酋還曾威脅退出OPEC。
如果此次談判失敗,會有什麽事件發生?可參考2014年。
在2014年的感恩節,發生過一件類似的事:OPEC關于減産的談判發生破裂,最終各方并未達成一緻,導緻各國在石油産量上各自爲戰,随後原油價格斷崖式下跌。
2014年11月27日,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和委内瑞拉在内的石油生産國組成的卡特爾——OPEC在維也納舉行了一次大型會議。會議之前,有人猜測歐佩克國家可能會削減自己的石油産量以支撐價格。
在那次大會中,委内瑞拉和伊朗等一些國家希望卡特爾(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削減産量以支撐石油價格。原因是這些國家需要高價才能在預算上達到收支平衡并支付他們累積的政府支出。
争論的另一端是全球最大的産油國沙特阿拉伯,該國反對減産,并願意讓油價繼續下跌。
最終,OPEC無法就價格達成一緻,并維持産量不變。
随後,原油價格迅速暴跌,布倫特原油價格直接從110美元/桶跌至70美元/桶。
而在此前的2011年至2014年期間,由于需求的激增,油價曾一度徘徊在100美元/桶左右。
當然,2014年的那次原油價格下挫,和美國頁岩油産量的增加也脫不了幹系。有分析師表示,在美國頁岩油産量增加的情況下,維持産量的策略旨在保持OPEC的市場主導地位。
因此,維持産量也是OPEC不得已的決定。并且随着油價下跌,頁岩油的生産也變得不那麽經濟了,這也将讓美國減少頁岩油的供應。因此,保持低油價實際上對歐佩克來說可能是有意義的。
而當年的美國,也和目前的伊朗相似——作爲原油供給最大的不确定方,它們的加入也将讓可能情境下搖搖欲墜的原油價格承受更大的下跌壓力。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