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纽约:
  • 伦敦:
  • 东京:
  • 悉尼:
  • 香港:
  • 新加坡:
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青域基金牟颖: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

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发表了《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的主题演讲

2021年11月3日,由宁波市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清科创新中心举办的2021宁波绿色经济产业投资论坛暨节能环保项目投融资路演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2021年第三届“万有鄞力”大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会上: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发表了《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宁波鄞州区和清科的邀请,跟大家分享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这样一个话题。我今天分享分为五个方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青域,然后讲一下双碳目标的背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规划,以及在这样的规划下带动的投资机会,最后是绿色资本在双碳领域的布局和动态。

简单地介绍一下青域,我们是国内长期专注于绿色赛道股权投资的专业管理机构。绿色的定义比较宽泛,青域的界定是绿色可持续经济,我们对自身赛道的理解,它是一个可衡量的,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实现环境改善和低碳排放效果的科技企业和细分行业。我们团队在这个赛道上已经持续耕耘了约20年的时间。

在青域品牌下,我们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约30亿左右。从2009年开始,做了两期清洁技术的VC人民币基金,2014年委托管理了一支国家主权级的节能环保基金,后续又做了两期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基金,目前正在募集第五期的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基金。青域的成长基本上伴随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见证了这个行业不断地演绎和壮大。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和专业能力,我们也期待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青域在绿色赛道的投资能更上层楼。

回到今天的核心话题,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它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影响会非常深远,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将会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各级政府、智库、行业协会、企业都在做双碳目标的分解,路径规划、行动方案的制订,这将会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双碳的宏观背景。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会造成碳的排放,而生态系统是有碳汇能力的,简单理解就是碳吸收能力,当人类活动带来的排放能够被生态系统完全吸收消化的时候,生态是平衡的。碳中和产生的背景是近一百年以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快速增长,大大的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消纳能力,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们想通过主动努力扭转这种状态,使生态重归平衡,这就是碳中和的根本目标。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大概全球的碳排放是510亿吨规模,这个碳排放当中有370亿吨是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一氧化氮,甲烷等,大概来说,1/3来自于生产制造,1/3来自于能源生产,农业、交通、日常的商业活动是另外的1/3。碳中和全球目标就是要把510亿吨的碳排放通过碳汇、低碳固碳技术实现碳的近零排放。这510亿吨中,中国贡献了大概100亿吨出头一点,单纯从数字上来讲,我们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一个国家。

碳中和的主观行动是由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开始的,全球的经济体都在积极地响应巴黎协定,欧洲的经济体是最早践行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技术和行动,改善地球变暖的群体。到今天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130个国家,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规划。

早期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中国处于防守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说我们碳排放的总量是全球第一,但人口基数庞大,摊到人均数值,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仅相当于它五分之一的水平。气候谈判中我们的态度是争取相对公平的排放权,排放权意味着发展权,这关乎我们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所以在气候谈判的早期,处于防守状态。到了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第一次主动庄严地向世界承诺我们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是我国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使命推动下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近年来像新能源这样的基础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关键的战略地位,使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承诺。

目前我国对碳中和愿景下绿色发展的道路,已经制定和确立了非常明确的里程碑,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60年碳中和,实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融合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绿色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现实,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100亿吨,占全球的28.8%,基本是发达国家碳排的总和,我们能源结构又以煤电为主,煤炭在碳排放当中将近贡献了80%的比例。同时,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后期,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结束了达峰的阶段,开始进入到碳排放下降的周期当中。以欧盟来说,从碳排放达峰到他承诺的碳中和时点,大概有70年的时间。中国有多长的时间呢?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峰,也就是排放量还在增长,如果我们2030年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

关于什么时候会出现碳排的拐点?这和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跟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体量还会有比较大的成长,对应碳排也在增长;其次,我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的人口正在从农村迁移进入城市,而我们知道农村的能源消耗水平远低于城市;第三,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多数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占比要高得多。

还有我们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当前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挑战巨大,任重而道远。但是中国有非常好的制度优势,我们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可以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党中央带领下形成社会共识,在统一的目标下,全力以赴,我们依然有信心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是一个长期的、确定的目标,除了是我们国家主动做出的一个郑重抉择,是一个深远影响到未来40年的国策,还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体现了我国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境况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担当,在气候变化关系到每个地球人的核心利益话题上,我们勇于承诺,勇于承担,占据的是一个道义高地,能够赢得全球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大背景下,碳中和是我们做政治外交非常好的突破点。尤其是在突破全球技术封锁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协同配合作用。未来的二三十年,碳减排必然成为大国博弈新的焦点,谁可以率先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就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赢得全球领导力。我们正在通过双碳承诺构建一个主动从容的政治高地。

其次,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依赖于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应。我们当前的能源系统以煤电为主,而石油供应差不多70%左右依赖于进口,近些年大尺度的“去煤减排”,把一部分煤电切换到天然气,大比例地提高了天然气能源的使用,但是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也达到了将近50%。石油当中绝大多数通过海运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政治环境,或者国际关系不稳定,有可能会面临原油断供的风险。对能源供应作出结构化的调整,大比例的采用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老百姓美好富足的生活愿景是基于更蓝的天,更清澈的空气,更自由的呼吸,更加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所以双碳目标也是环境改善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政府前一阶段严格环保督察和治理政策的有效延续。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双碳共识下,清洁技术是未来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谁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占据先机,也就占领了通向未来的钥匙,能够使得我们在全球经济系统当中,依托自主可控的低碳关键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构建未来产业高地。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构建起这样的“世界工厂”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过度消耗,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中国正在为成为发达国家而努力,地球上还有很多排在我们后面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越南、非洲等等,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继续采用粗放的方式发展经济,将会成为地球不可承受之重。在今天全球双碳共识的背景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大概率长期持续下去,这使得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目标下,中国目前做了哪些规划和努力?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确定了五个主要目标,系统性地提出了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路线路和施工图,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在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做了很好的呼应。我们具体的来看下这个10方面的任务:

第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绿色转型,不是说在局部区域、局部行业、或者特定细分领域上实现绿色转型,而是一个全面的绿色转型,这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对于产业方面的规划,首当其冲的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次在第二产业的内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能会陆续地被淘汰掉,实现产业升级。对于能源体系上来说,强调的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碳排增长最快的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任务,同时在基础设施领域,城乡建设要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同时,构建一整套支撑体系,包括了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绿色金融的支持体系、法律法规的体系、投资财税价格等的政策体系,对于整个绿色化转型实现系统性支撑,这是双碳目标实施的系统性顶层规划。国家已经建立了双碳目标推进的领导小组,将会陆续地推出1+N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规划下面,还会陆续地制定针对各个专项领域的细则。

在《意见》之后,国务院及时印发了《2030年的碳达峰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里面对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能源结构的调整、减排,还有能耗指标等,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化目标,同时定义了10个专项的碳达峰行动,对于双碳实施路线进行细化的分解。在这当中对节能降碳、工业、交通、绿色创新、循环经济等各个具体的领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消化这些顶层设计文件,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减排,在生产生活方式当中,尽量地去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增加“负碳”能力,也就是以更积极的措施促进和增加碳的吸收,主要通过生态的碳汇和技术固碳来实现,第三个方面是同时系统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科研、金融、政策、法规、创新等各个方面。

减排可行路径中,第一重点就是能源结构重塑。改变能源结构,意味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为主。根据一些国际国内智库的模拟测算,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大比例应用,有潜力能促进中国约一半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风能和太阳能将是发展重点。按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统计和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的装机预计将达到14000GW的规模,风能将会超过8100GW的规模。

在刚刚提到的《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中国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虽然“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使得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煤炭能源占比快速降下来,但是随着长期持续的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和现在的位置调个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到时候有望降到20%以下。

另外一条关键减排路径是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管理与能效提升,也就是要用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体量,行业里有个说法叫:能效是第一能源。这就要在产业当中推进更低能耗的产品、更高效的工艺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降本增效,形成绿色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培养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消费意识。能源消费涉及到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三大部门,工业、交通、商业和建筑。

前面提到工业贡献了将近1/3的比例碳排放,目前的目标主要是尽快地达峰,使得工业增长不再增加碳的排放。交通是目前碳排放增长最快的一个环节,以千人车辆保有数来衡量,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量。交通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低碳的交通体系的构建,我们目前在交通领域进展迅猛的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具体来说交通工具的电气化驱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提高通行效率,使用共享的方式出行则是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在商业和建筑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会贡献更多的碳排放增量,使用更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更新型的绿色建筑的能源供应体系,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无废城市,从而实现零碳建筑和零碳生态城市。

“负碳”路径首先是提升碳汇能力。目前生态系统提供的碳汇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植被、森林、绿色植物,第二个来源是海洋,海洋的碳汇能力比较难改变,森林和植被会是主要着眼点,接下来我们会在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等方面,通过更有效的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其次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为什么需要这个呢?现在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是远远大于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全球大概510亿吨的碳排放,目前的碳汇能力大概是300多亿吨,意味着有大量碳排放是生态系统无法消化的,造成了全球变暖、雾霾和环境挑战。一方面通过减排低碳的技术把碳排放量往下降,可能降到400亿吨,碳汇能力往上升,假设升到350亿吨,还剩下碳汇解决不了的50亿吨碳排,就需要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用技术路径来实现固碳。通过上述努力一正一负之间我们实现碳的近零排放,实现碳中和。

从投资的视角看,双碳投资的核心是锁定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带来的价值创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布局机会。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正在提速,这不仅为整个经济提供新的动能,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带来的整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而且可以观察到一个更明确的趋势,传统的绿色低碳技术,正在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快速的融合,尤其是在疫情以后,所有的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绿色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经济运行系统的数字化建模,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局限造成的浪费和低效投入,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路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正在推动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系统性的发生深层次变革,在逐步形成的新型能源体系架构下也会催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涌现的新兴市场、行业格局的重构,这些都是投资机会捕捉的源泉。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可分解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材料,绿色、低碳、清洁的材料会得到更大比例的应用;其次是生产工艺环节的不断优化和迭代,强调的关键绩效指标是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节能技术,能耗更低的工艺路线创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在线回收等等都是工艺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再有就是数字化和低碳技术的结合运用,更多的网络技术,如智能化、大数据、自动化、网联化与传统工艺和生产方式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流程再造、资源集约化利用是主要方向;支持系统中还有绿色交易及金融技术的创新,比如新兴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碳交易的市场、碳金融、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是重要的创新方向。

从载体上,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可以体现为一项具体的产品或者设备,也可以是通过系统集成方式呈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通过投资形成的绿色资产以及运营服务。这些商业形态将会构成我们具体投资项目标的。

接下来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和发展趋势做一些展开,可再生能源发展基本上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创造需求的阶段,所有光伏和风电行业从业朋友都有深刻印象,早期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政府补贴。补贴创造了政策性的规模化应用需求,从而催生和构建起风电光伏上游完善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天花板就是财政补贴可支付的规模,这个规模决定了光伏和风电的装机规模。政策的另一个导向就是鼓励技术进步,在这个导向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也在快速进化,成本快速下降,意味着相同的补贴规模可支撑的装机规模更大了,投资和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底层最朴素的原理仍然是经济性的原则。

看一下这几年来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什么?2010年到今年,整个光伏的发电成本下降了82%,风电的发电成本下降了39%,海上风电起步相对比较晚一点,下降了29%。广泛领域内,无论是光伏、光热、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整体的装机和发电侧成本已经实现了和煤电的平价,同时具有更大的下降空间。这里我们把目前主流的能源品种的价格、成本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中间的红色是煤电。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品种现在已经都走到了红线的下面。从全球范围来说,2020年超过一半的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项目当中,一半以上的项目成本低于燃料发电的系统,也就是高碳能源的品种,如果说全球都能够用低碳的品种来替代,可以节约230亿美元的总体成本。

光伏产业链在10年的时间实现了80%的成本下降,这种成本的下降来自于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光伏产业,早年有一些争论,虽然说发电环节实现了零碳,但整个光伏上游的制造环节仍是高能耗的,从全产业链视角看光伏是不是仍然是低碳的?回顾光伏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我们观察到从上游硅料制备环节低能耗工艺的革新带来了70%左右的能耗水平下降,工艺和装备的进步促使非硅成本快速下降,更薄的切片技术和大尺寸技术带来制造效率的提升,新型电池片和封装技术带来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电站通过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和融合实现资产收益的提升,使得全产业链协同一起贡献了80%的成本下降,未来30年还有60%-70%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这种趋势依然在延续,这当中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是我们投资机会的主要来源,实现的效果正是双碳目标下的降本增效。

风电的逻辑也是类似的,最核心的趋势就是大型化、低速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强调的同样是降本增效。另外还有全球科技竞争下的国产化机会,一些核心的材料,比如增强纤维、轴承环节目前还依赖于进口为主,我们有望通过自身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些都是我们在产业中的机会。

目前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品种都已实现了平价上网,也就是发电侧的度电成本与煤电持平,从而彻底摆脱了财政补贴的约束,突破了装机规模在补贴下的天花板,这是政策引导下与工业逻辑下追求产品成本最优原则,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完美结果。正是这种政策、技术进步及市场机制的协同共振,使得今天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已经成长到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状态。我们的光伏、风电的零部件企业在全球的比重超过50%,相类似的另外一个赛道是动力电池,全球新建的大型的电池项目当中,200个,中国境内有148个,预计年底77%的动力电池的产能都在中国。这样已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基础产业是我们去完成双碳目标的一个非常坚实的支撑。

随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站被接入到能源系统,对坚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电网必须不断提高其非连续性能源消纳能力,这带来了储能行业的爆发,目前抽水蓄能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电化学储能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局限比较小,应用场景广泛,技术成本迭代快,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其中又以锂离子电池占据了垄断地位。在储能应用上来说分布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都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锂电池除了储能需求外,另外一个强劲需求来自于交通系统低碳转型带来的电气化趋势。

技术上虽然可以通过储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带来的电网系统的挑战,但是这也意味着提高了网侧的成本,成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新的约束条件。要突破这个约束条件,就必须追求系统成本最优,新的天花板才能被突破。可再生能源真实的技经成本除了直接的系统建造成本外,还应该包括隐性显性补贴的成本,电网增加的成本,备用电源的成本,当然也包括碳交易市场逐步成熟后带来的碳价增益。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还需要考虑电厂周边房产价值的下降成本,电力企业创造就业价值,不同能源品种实现替代的地理政治风险成本等等。

在双碳目标已经在全球实现了政治共识的背景下,在全球市场绿色低碳的规管预期下,光伏和风电的社会总成本全面低于燃煤是必然的,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从社会总成本最优,结合双碳目标顶层规划的引领,这样一个协同作用下构建的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体系,既符合意识形态的需求,又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

系统成本最优中另外一个关键考量因素就是坚强智能电网,绿色电源的供给侧均衡和绿能消费侧结合产业节能策略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智能化、数字化的电网,它是新型低碳能源系统的骨干网架,也为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提供稳定坚强的支撑。我们现在的电网和能源系统是基于化石能源生产消费特性进行设计构建的,要切换到一个完全新的结构的时候,必然从底层开始发生深远的变革,这些变革中蕴含了很多创新和投资机会。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目前在绿色资本节能领域的部署,目前最集中的赛道是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调整中涌现出的投资机会,相对中长期氢能、生物智能和碳捕捉会贡献增量的投资机会。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60年之前,来自于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以及核电这些绿能投资环节,国内的总规模将达到55万亿,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产业高速扩容,大量资本进入,会催化产业及价值链的重构,涌现10倍和百倍的投资机会。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绿色信贷、可持续证券、绿色产业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等都有非常多产品涌现,实现了大规模的绿色资本配置。以青域所在的一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设立了非常多规模不小的绿色主题基金。二级市场上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能源赛道上的几个龙头股,可以看到它的股价成长的曲线是非常陡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55万亿这样的市场空间拉动下,这样陡峭的曲线仅仅是起点,将会持续未来的三四十年。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么多了,低碳发展关系到人类未来,和在座每位息息相关,祝愿在新能源赛道上耕耘的无论是投资的同道,还是创业的朋友,都有丰硕的收获,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123财经导航所发布的信息内容仅供交易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网站上部分信息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注册作者/投稿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关闭,邮箱:938123@qq.com。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 *站点:
  • *网址:
  • 类型:
  • 联系方式:
  • 简介:

  • RRH123欢迎您的加入!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
  • *类型:
  • *问题:
  • 图片说明:
  • 联系方式:

  • RRH123感谢您的反馈!如有问题请添加咨询管理员【微信号:93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