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临近尾声,振奋人心的消息不算多。刚刚结束的双11,天猫的总交易额为5403亿元,再创新高,但同比增速仅为8.45%,首次跌破两位数。此前,腾讯发布Q3财报,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腾讯净利润为317.51亿元,同比下降了2%,这也是腾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
相对而言,投融资事件还不错,近期不断有大消息爆出,比如,11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红书已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由淡马锡和腾讯领投;11月9日,哈啰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2.8亿美元融资。
据亿欧数据统计,11月11日共披露7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28家国内企业,42家国外企业,融资总额约336.84亿元。烯牛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上半年共计披露6349起融资事件,创近3年来新高,融资金额达7773亿元。
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投资经理强森告诉燃财经,当前的投融资环境基本可以总结为,国际上整体的经济环境不算好,融资难和资金总体收紧的大行情没有变。中后期和并购融资增加,早期融资项目减少;概念投资和炒作变少了,主流的投资领域基本集中在专业或独有的技术,以及稳定和可验证的行业;纯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
强森表示,2017年开始,房地产、私募基金、P2P金融等领域的监管趋紧,导致市面上的热钱减少,更多投机和不专业的机构逐步退出市场,整体上投资环境会朝越来越专业的领域发展。
在业内看来,2021年以来,专业的投融资机构,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加上国内的疫情防控非常有效,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这些因素正在助力中国创投市场恢复活跃。
强森表示,流量红利时期结束,用户增长变得缓慢,互联网企业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这时VC、PE需要一个新的增长市场。
在这一大背景下,拿到融资的企业一般具备新赛道,新领域,开辟新的市场或者对以前的市场有替代作用、技术上与其他同类企业有明显区别、有充分的市场资源渠道,可以支撑至少近2年的收入、政策加持的行业,如新能源、独家研发技术、知名科研领域的人才团队,创始团队稳定等优势。
强森认为,“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核心专利的院士&科研人员等最可能创造出新市场的创新企业,是目前投资市场上的香饽饽。”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一些在2021年拿到融资的企业创始人聊了聊他们的融资经历。这些企业当中,有的企业致力于培育和教育市场,在降低行业门槛的同时开拓并引领了国内精致露营市场;有的企业发展井然有序,按着每年一次融资的节奏,并计划明年上市;有的企业已经深耕技术5年半,在“元宇宙”概念之风吹起之时,融资为更大的战斗做准备。当然也有的企业历经了转型阵痛、资金链断裂,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众所周知,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难事,想要走得更远,追风口并不可取,踏踏实实创造价值才是王道。按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的观点,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小风口抓不住无所谓,但是错过大趋势,可能会错过一个时代,而现在,正是投资创业最好的机会。
01
成立7个月,我拿到了数百万元投资
连佳星 | 21BEAUTY创始人 CEO
我们属于最典型的创业公司。2021年4月创立,10月上线小程序商城,产品上线首日销售额就突破十万元,然后在11月拿到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此前,我已经为创业投入了100多万元,别人都是花别人的钱,我的确把这次创业看成自己的生意来做。
我们主打零添加“清洁标签”的健康食品品牌,追求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我们产品主要针对中高端用户,在小程序共上线三款shake计划清体包。
一讲到健康食品,可能会牵扯到智商税的问题,我也不避讳。在我看来,不过是之前的一些产品的创新不足,只是改变了介质,改变了包装,并没有去找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原料、最好符合临床起效的标准去研发,但我们不同,我们不添加蔗糖、代糖和添加剂,产品配方不超过6种食品,进行彻底的创新。
我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拥有十年以上品牌和用户增长操盘经验,先后担任过药给力CMO、莱杯咖啡Co-founder,中间穿插着百度和小米大厂工作背景。
以前,我经常到日本、澳大利亚旅行,看到很多上班族在地铁上通过一瓶矿泉水和一包一包的果蔬纤维解决了纤维摄取摄取的问题,比如大麦青汁,这不免让我看到创业的机会。加上我自己也喜欢养生,于是便决定创业。
中国的果蔬纤维产品在C端是没有的,以前主要是用来出口,在国内找不到任何标的公司,比如运动营养、免疫修复,没有那么成熟,冻干果蔬纤维的概念在中国只有10年左右,很新,
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希望挑战一下传统的固有模式,举例子,可乐只能以目前的方式存在吗?固体饮料的理解,一定得通过口味,添加剂等解决吗?我想找到另外一条路。
人们都说今年消费赛道很热,竞争太猛了,为何一定要创业呢。第一,准备了很长时间,必须要做;第二,我们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不是做100多元客单价的消费品,我们做的是一个生活方式,走的是中高端人群,完全排除代糖,给用户传递健康的理念。
早期投资人,投的是人,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活下来,用户会不会接受,在人群上找到突破,在市场上找到突破。让用户可接受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增长的要求,则是后话。
拿到融资的钱主要来做几方面的事情,第一,推动我们研发的新品上市,第二,突破垂直人群,比如给健身房、医美机构或者大公司的集采,渗透中高端人群,稳固现金流;第三,做品牌内容,教育用户,通过中高端人群影响到更多人群。
消费领域今年有很多融资,真正出现困难也许在明年或者后年,就像当年O2O疯狂通过低价或者补贴等不太健康的方式获取用户,每家都没赚到钱,追逐规模而放弃掉了自己的定位,这是有深刻教训的。
我们还是瞄准自己的定位,做复购,做复盘,在一个周期存活下来,然后快速跑出来。
02
创业1年,我拿到了千万级的融资
朱显 | 户外露营生活方式品牌“大热荒野”创始人
11月初,成立于2020年底的大热荒野对外披露了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消息,这也是我们的第一轮融资。
我们是一家从三亚走出来的露营地品牌,早在第一站做三亚营地的时候,就已经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谈投资的事情。但当时我觉得公司刚刚起步,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跑通,资本化还为时尚早。
商业模式成熟之后,开始了迅速的复制,广深、武汉、张家口、秦皇岛、上海、北京,我们6月回到北京,然后就有很多投资人去了营地体验,再给我发营地的照片,说:“我已经去了营地了,体验下来感受很好,有没有时间来办公室聊下?”
就这样,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找上来的资本也越来越多,我们就找了FA,想高效的完成融资。我记得是见了差不多2周时间约了十几家机构聊了聊。大概是在8月、9月左右,就完成了第一轮交割。
本轮融资,一方面将持续用于团队建设。因为市场上优秀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我们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地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将用于提升服务和寻找优质的营地。以前的营地大部分都是合作模式,因为创业公司需要考虑现金流,当你有现金流和资本进入之后,就可以将之前用钱能解决但是又不敢用钱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之后再去做基础建设,形成一定的壁垒。
我自己会认为大热荒野之所以受到资本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大热荒野可以说是引领了国内精致露营市场,让其不再是像滑雪和冲浪那样的小生意。至少在现阶段,我们是跑得比较快的企业。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其实一直在培育和教育市场。在欧美,户外的市场渗透率是15%左右,日韩是10%左右。在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官方数据,但我们在综合了国内经济形势、社交媒体和消费者认知之后,基本可以判断,未来2-3年,中国的户外市场渗透率达2-3%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人口就是4000-5000万人。
市场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做其它的事情才有商业价值。
为什么会做大热荒野?其实是完美的结合了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之前的工作经历。
我之前在一家做出境游的企业——皇包车做产品VP。疫情的影响,让境外游基本停止了。出不去了,我家人便开始了国内自驾游。在大半年的自驾经历中,我们从用户的角度发现了一些需求——在国内,户外的空间里没有特别好的供给。我们当时只是在路上买了一些凳子和桌子,就能在昆仑山脚下坐一下午,发发呆,幸福感一下子就提升了。
但后来,东西越买越贵,我们就想为何不直接把买装备、找安全、风景好、基建完善的营地等有门槛的事情变成企业要做的事情呢?消费者只需要付费几百块钱就可以享受精致露营体验。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观察到,有很大一批曾经做互联网境外旅游的人才闲置在了市场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抄底”人才的机会。
可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大热荒野诞生了。
目前市场上,多目的地同时运营,且能持续稳定地输出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地迭代产品和服务的露营品牌并不多。但大热荒野的团队能力是完全OK的,这可能也是投资人选择投资大热荒野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现阶段国内的精致露营市场有点类似千团大战,行业规范还有待完善。我们也在和地方政府或平台充分沟通,一起制定规则,尽早结束野蛮生长,让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
03
“元宇宙”概念爆火,
我们完成数千万美元融资
成维忠 | 中科智深CEO
11月初,我们公司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从2020年6月天使轮融资开始,1年内,我们先后完成了A轮、B轮融资,B轮融资有A轮老股东马来西亚MYEG Capital跟投,也有领投的晨山资本这样的新股东,说明投资人对我们公司还是很认可的。
B轮融资比较快,从我们开始寻求融资到最后完成,也就一个月时间。老股东马来西亚MYEG Capital对我们比较了解,也很认可,他们也一直在布局这个赛道。新投资方晨山资本最早的投资方向是以企业为主,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不是从技术看待我们公司的,而是从2B企业服务的角度。
本次融资主要用来扩张团队,包括美术、技术等岗位以及研发团队。从2020年6月,我们先开了上海、杭州、广州办公室,后来又开了郑州研发中心,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先把点开起来。到现在为止,每个地方的都有十几个人了。
我们公司主要技术业务是为了解决虚拟现实交互能力,比如虚拟偶像、虚拟直播等领域,公司已经在电商智能主播和虚拟直播等领域完成了标准化产品应用,业务布局重点将升维到实时动画影像中台所提供的“定制方案+标准产品”SAAS模式。
跟一些紧跟概念的公司不同,我们已经在AI+XR影像内容生产技术领域做了5年半。技术公司没有很多故事,只有实打实地研发。前3年,我们没有融资,全靠自己。直到2021年1月,拿完A轮融资之后,开始拓展团队,主要目的则是提升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
现阶段,我们服务企业客户超过2000家,年盈利达到数千万元,不管是现金流还是盈利,都很健康,活得也很滋润。2020年的左右,我们有90多位员工,不管是工作状态还是福利待遇,大家也很满足。所以当公司寻求融资时,很多员工表示不理解。但我觉得战斗降临了。
从去年到今年,虚拟偶像和元宇宙热起来,进入的公司很多,就连字节跳动、腾讯这样的巨头都下场做了,在巨头带动下,我们不得不准备更多弹药。
元宇宙人云亦云,但不管怎么说,从技术角度看,两三年内还是有迹可循,有3个方面的技术不可或缺。第一,交易货。第二,虚实世界交互。这个跟我们有比较大的关系,本质是动作捕捉,空间捕捉。第三,实时内容生成。
我比较认可John Carmack在Connect大会上的观点,降低成本和用户阻力、引入现有2D内容才有望推动VR普及。就是说,在技术研究上,我们是面向未来的,但在落地场景的时候,我们要做大场景,我们做的不是头盔当中的内容,我输出的是2D视频。如果头盔多了,我们输出全景视频就完了。输出不一样,渲染成全3D就行了。
投资人也是这样,从天使轮再到A轮再到B轮,他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落地和收入的产生,更关注收益。
我们团队年龄比较大,跟大学生毕业创业不一样,不跟投资人讲虚的。比如创业其实很难,九死一生,我们不会乱花钱,更多是业务方面的讨论。有的时候,我们会质疑这个方向是不是有前景,但投资机构会给我们提个醒。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家见解不同,但有个相同的观点就是手机已经走到头了,即便没有元宇宙,他们的股价也会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很传统的产业,需要找新方向,元宇宙实际上也是给各家巨头升级换代的机会。每家都在做,但都不一样。
有VC问我们,如果你做的事情,巨头也做了,那你是不是就歇菜了?我答到,如果你是2C的,跟大公司是一个博弈的关系。但我们是2B,面向企业,故事没有2C那么大,如果巨头看中我这点事情,那么格局也太小了。
我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全程。2008年时,我创建了上海艾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艾摩广告有限公司,拓展手机购物、社交和手机整合营销。移动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我是谨慎派,觉得技术不成熟、终端很差、网络不行。我那时候就想,等技术起来再做。现在回头再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就划定了。
我经常参会,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元宇宙不会那么快起来,AR眼镜、穿戴设备等存在各种问题。这个跟当时我看待移动互联网的看法一样,是错误的。也许未来5年,90%的想象没能成为现实,可又有什么关系呢?移动互联网前期,也是很多愿景没有实现,但也不妨碍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
04
今年融资第三轮,计划明年赴港上市
赵华忠 | 寰宇关爱创始人&CEO
今年我们完成了第三轮融资,由创世伙伴CCV领投,融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
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时间里,每年我们都会完成一轮融资。第一次融资是2019年开始的,但由于当时在计划未来公司上市时,就境内外架构选择上有些耽搁,所以这笔融资在2020年5月才全部交割完毕。
第二轮融资在2020年3月就开始了,但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没有办法与投资人在线下直接交谈,所以一直到2020年10月才完成交割。在这轮融资里,我与领投的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董事总经理赵鹏岚也十分有缘,他专业学的是精算保险,所以无论是对于行业的认知,还是我们企业在行业里所承担的角色和目前所做的事情,他都非常理解和认同。
我在2018年12月注册成立了寰宇关爱,那一年我刚满30岁。在这个重要的“三十而立”的时间节点上,我也正好处在一个重要的职业关口。那时我还在海外工作,但由于意识到公司日后发展可能与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不太一致,回国创业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注册公司时,我还没回国。直到2019年3月才租办公地点,换言之公司是在2019年才开始运行的。公司是一家专注健康保险生态链的科技公司,当初创业选择保险科技赛道,主要是想到自己从事医疗保险行业相关工作已经多年,首先是对这行有了较大积累,其次是行业发展前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公司在行业里的位置比较特别,如果从保险科技赛道来看,我们已经算是行业头部企业了;但如果从健康科技赛道来看,我们还是一家中部企业;在企业服务领域我们又是刚刚起步的“小白”。但好在创立至今几年时间里,陆续有认可我们的投资人找上门,给我们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说实话,由于我们公司性质,意味着我们要同时接受保险和健康这两大强监管,所以在资金使用上并没有像其他行业需求那么旺盛。因此在选择投资人时,公司还是更看重投资人在我们未来发展中能提供的一些共赢价值。
像创世伙伴CCV本身投了很多医疗板块的企业,如数坤科技、云呼科技等跟我们生态有关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以后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有些好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进行借鉴。与此同时,完善的投后管理对公司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今年完成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后,我们先是在全球布局上做了一些核心资产配置。像在百慕大成立的保险公司需要实际的资本,这笔钱需要锁在海外成为保险公司的准备金;其二我们认为现在正是布局全球业务的良好契机,特别是在亚洲这一块的布局会提前;最后就是本身核心的技术壁垒上也还会进行投入。
对于公司日后的发展,我是很有信心的,布局健康险现在已经成了保险行业的共识。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8173亿元,同比增长15.7%。银保监会在去年初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从8000亿元到20000亿元,本身这个行业是无可限量的,我觉得这也是公司日后发展的机会。我们公司现在也很明确要赴港上市,现在也在搭架构为上市做着准备工作,预计明年开始启动上市流程。
05
历经转型阵痛、资金链断裂,
还好我们坚持住了
陈小兵 | 杭州锐冠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
今年6月,我们完成了新一轮千万级的融资,8月增资款到的帐。这是锐冠科技成立至今的第四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7500万元。融资方主要有汇川投资、千乘资本、湖杉资本、天鹰资本、汇翮投资、清科资本等。
2008年,我和几位志同道合好友共同组成了代理国内外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业团队,营收高达9000多万元。创业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国内工业自动化高端核心技术薄弱。2011年,我们正式成立了锐冠科技。
虽然是锐冠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总经理,但我并不算是科班出身。1999年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先是进入了一家台湾的电子公司工作,之后机缘巧合进入了智能制造行业。
创业过程和进入这个行业有些类似,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和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我们还经历过转型阵痛,甚至是资金链断裂。
特别是创业初期,激烈的竞争环境,产业定位不明确,产品研发方向分散,人力成本逐渐提升,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政府关系等从未深究过的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摸爬滚打几年之后,我发现纺织行业是我国巨大的传统型产业,有很大的智能制造升级间,然而从事该行业自动化升级的公司并不多。于是,创业中期我们又决定转型。
转型的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我们几乎割舍了原来80%的产品,将全部精力授纺织业智能装备。2017年,在化纤行业取得阶段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攻略棉纺细分领域。
转型期间,我们遇到了资金链断裂、贷款出现变故,种种艰辛难以想象,好在我们最终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转型过程中,我们聚焦战略,获得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认可、投资机构的青睐。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C通讯等新兴枝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加速融入到智能制造中,智能制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如火如茶,形势一片大好。
关于未来,我有清晰的考量和周密的布局,产品定位、研发、制造、资金、服务等问题,不能有任何一项是短板。第一,加强研发创新,强化系统流程,弥补管理短板。每年投入研发经费1000多万,同时引入了PDM 与MES系统,加强协同管理,提高研发效率。第二,加强制造优势,拓展市场份额。第三,提升生产供应能力,未来3-5年内有望完成IPO。
我国具有三大不可替代的行业比较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优势。我认为,虽然我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