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中以来,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规模自5月达到高点后逐步震荡下行。初步分析,企业结售汇行为模式变化是造成远期结售汇业务震荡下行的主因,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双边即期汇率的变动以及贸易形势变化,从技术角度对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
远期净结汇有所下行的原因
一是受到即期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企业对汇率变化的预期是企业选择远期业务的根本动因。当人民币即期汇率呈单向变化、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较为明确时,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愿意会较强。历史回溯:(1)2007年,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呈单边升值走势,远期结汇可获明显汇兑收益,企业叙做远期结汇签约出现了明显增长。(2)2008年,在美元利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推动下,进口企业普遍通过人民币抵押外汇贷款对外支付,同时远期购汇还贷,使远期售汇出现了快速增长。而2009年年中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在6.82—6.83窄幅波动,难以判断其走向,升/贬值预期均不强,远期结售汇业务需求遂明显下降。
二是受到出口企业利润变动的影响。受贸易摩擦影响,部分企业出口利润有所收窄。特别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外汇收支量较小,资金相对紧张,缴纳的远期业务保证金比例又偏高且资金占用时间较长,因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意愿有所弱化。部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再叙做远期避险业务。
三是受到远期产品自身特性的影响。(1)价格问题。根据利率平价(InterestRateParity)理论,即/远期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等式关系。其中等式左边表示美元升/贴水率。由于目前人民币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银行对远期结售汇的报价主要是根据资金成本加风险成本并参考国内同业等来确定,并不能完全反映外汇供求关系。(2)远期结售汇业务程序较繁琐,涉及签约、交纳保证金、交割等多个业务环节。(3)目前的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主要为欧式期权,价格较远期偏高,很难说服企业将其作为远期的替代产品。(4)部分企业因进口时间跨度较大难以固定付汇期限,且相应的货款支付时间和比例也可能发生变化,难以通过久期(以一年内为主)的远期售汇业务来规避汇率风险。
促进远期业务发展来规避汇率风险
一是继续推动并引导企业增强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及主体管理能力。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涉外企业需要不断加深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理解。对此,金融机构须加大推介力度,提高涉汇主体对汇率风险、避险工具的认知度,使其能充分理解并领悟外汇衍生工具的避险及套保作用,彻底消除通过外汇衍生品进行投机套利的思想,引导企业主动开展套保操作、防控汇率风险。
二是加快市场发展,不断完善远期价格形成机制。8月17日,央行推出了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为人民币远期价格市场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以此为契机,今后应继续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以境外机构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为切入点,增加外汇市场参与者,进一步适应更高的汇率波动弹性,拓展市场参与的广度、深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同时,还应根据宏观审慎管理的逆周期调节理念,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态势,适时对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及相关的管理政策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不断的预调、微调,进一步便利企业运用远期工具避险,更好地支持远期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是金融机构应不断提高远期定价和服务能力。随着涉外主体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判断,金融机构应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以及市场供求、市场预期,参照篮子价格、本外币利差水平等因素,制定更为合理的远期价格,增强远期产品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在监管边界内尽可能地简化和便利远期业务开办手续,简化操作环节,实施差异化保证金要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及小微企业的涉外避险需求,使远期产品能够更好地在外汇市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