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币之間的彙率決定于它們單位貨币購買力之間的比例,簡稱PPP,英文全稱PurchasingPowerParity,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币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内生産總值進行比較。但是,這種理論彙率與實際彙率或許有很大的不同。
購買力平價的理論指出: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彙率将會趨向于靠攏購買力平價。通常這個指标要根據相對于經濟的重要性考察許多貨物才能計算得出。
購買力平價的作用介紹
購買力平價彙率用來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币彙率在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會産生誤導。例如,如果加拿大加元相對于美元貶值一半,那麽以美元爲單位的國内生産總值也将減半。可是,這并不表明加拿大經濟衰退了。如果以比加元爲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爲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将會翻倍),那麽貨币貶值并不會帶來加拿大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采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
購買力平價理論最早是由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簡單點說,購買力平價是國家間綜合價格之比,即兩種或多種貨币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的價格比率,用來衡量對比國之間價格水平的差異。
購買力平價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的空間價格指數,與比較某一國家兩個時期價格水平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l)不同,它是比較某一時期内兩個國家的綜合價格水平。因此,用購買力平價作爲貨币轉換因子,能滿足GDP國際比較三個條件的要求。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