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现场,梵高真迹《雏菊与罂粟花》正在火热竞拍中。
经过几轮交锋后,一名带着黑框眼镜的华裔男子喊出了惊人的报价:“3.8亿!”
“3.8亿一次....3.8亿两次.....3.8亿三次,成交!恭喜这位编号073的先生!”台上的拍卖师敲下了手中的棒槌。
这位华裔男子就是王中军,中国著名影视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的创始人。
王中军酷爱收藏书法名画。除了《雏菊与罂粟花》,他还分别斥资数亿拿下了毕加索的真迹《盘发髻女子坐像》和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唯一传世真迹《局事帖》。
那段时间,王中军可谓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他不但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获利颇丰。在华谊兄弟20周年庆典上,还高调宣布了三大战略,意图把华谊兄弟打造成千亿市值的娱乐公司。
可王中军没想到的是,七年后,曾经一掷千金的他,竟落魄到被法院接连强制还款的地步。
当年拍卖会上脱口而出的报价瞬间,或许成了永远的回忆。
一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大院的一个军人家庭。如果用四个字形容王中军的青年时代,那就是文武双全。
由于自小酷爱绘画艺术,王中军很早就能画得一手好画,这也是他未来如此痴迷收藏的缘故之一。
另外,也许是基因的遗传,16岁就应征入伍的王中军很快就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服役期间,王中军多项军事技术考核都位列所在部队的第一名。
后来,在父辈的关照下,结束夜大进修的王中军进入国家物资总局保卫处工作,在里面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
虽然说绘画者喜静,但王中军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一股不安分的血液。
可能是在物质总局太过清闲,王中军在工作期间还私下办了一个叫《购物指南》的杂志。
杂志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王中军仿佛看到美好的未来,冲动之下,便辞去机关的工作,准备大干一场。
但没曾想,命运和王中军开了一个玩笑:在他自立门户之时,政府下发文件,将《购物指南》列为了非法刊物。
王中军的第一次创业,出师未捷身先死。
往后几年,王中军也没有再回到机关单位,而是凭借一手绘画和摄影的技能,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他给别人拍挂历相册,还给媒体画封面、插画,为此也赚到了一笔不小的积蓄。
1992年,国内出国留学潮兴起,不甘寂寞的王中军也加入其中,并顺利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两年后,学成归来的王中军便拉来小他10岁的弟弟王中磊,一起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后者刚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毕业不久。
在工作分工上,王中军主要负责战略和融资,王中磊则负责内部运营和管理。
一个由两兄弟缔造的影视传媒帝国,就此拉开帷幕。
二
不过最初几年,华谊兄弟和影视界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就像现在街边的图文店一样,他们帮客户印海报、做灯箱、设计封面,反正能增收的业务一并开展。
后来凭借家里的人脉,华谊兄弟接到一个大公司的广告订单,随后又攀上了中石化、国家电力等大金主,赚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转变发生在1998年。
那年,王中军在马路上偶遇熟人,当得知对方投资影视剧赚了几个亿后,王中军有些傻眼:这个回报也太又诱人了吧。
之前弟弟王中磊就曾劝他去拍电影,但他一直有些谨慎,没敢迈开步子,现在被朋友一刺激,他决定下水试试。
在朋友的牵线下,华谊兄弟参与投资了英达拍摄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在开机典礼上,王中军还认识了前来为英达捧场的冯小刚夫妇。
虽然《心理诊所》本身票房不高,但通过插入广告,这个项目最后还是有所盈利,王中军开始意识到影视圈巨大的商业潜力。
“当初希望用规范的商业原则,来改造这个作坊式的江湖。但在娱乐圈广开人脉后,能结识到个个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大导演,或许更让人振奋。”
王中磊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
一边想要广结人脉,一边想要在升温的电影市场中淘金,王氏兄弟决定再接再厉,一口气投了三部大导演的片子:一部是姜文的《鬼子来了》,一部是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还有一部就是冯小刚的《不见不散》。
彼时,中国电影创作者和资本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大多数搞电影的自诩是艺术家,觉得资本就是有几个臭钱、啥都不懂的玩意。
而有些资本也同样看不起这帮搞电影的,认为他们就是一批自以为是的穷酸秀才。
但王中军很懂得做人,他主动表示:“自己是生意人,不懂什么艺术,怎么拍都听导演安排。”
放手之下,那些导演都对王中军很是满意,直夸后者是个实在人。
但这个实在人马上就尝到了苦果:姜文的《鬼子来了》被禁,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也票房扑街。损失之大,让王氏兄弟心如刀割。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冯小刚的《不见不散》最终脱颖而出。该片以4300万的票房获得1998年内地票房冠军,另外的广告收入也达到了1500万元。
作为商人,精明的王中军懂得逐利,谁能给他带来实惠,他就跟谁混在一起。冯小刚那两年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王中军决定把这位明日之星绑在华谊兄弟的战车上。
面对华谊兄弟开出的签约条件,冯小刚颇为心动。但身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么多年,他一时之间又接受不了身份的转变。
扭捏之下,冯小刚找到组织汇报:“民营的华谊给了我很多钱,我不贪,只要组织上给我一半,我就仍是组织的人!”
组织一听金额,叹了口气:“我们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你还是先跟着民营资本干吧,反正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最终,冯小刚只好念念不舍地“卖身”华谊。
有了冯小刚的加盟,王氏兄弟又拉来音乐巨头太合的2500万元投资,在1998年下半年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杀进了腾飞前的中国影视市场。
冯小刚也没让王氏兄弟失望。次年,他拍摄的《没完没了》以几百万的成本又搏得了3300万元的超级票房,反超了当年许多进口大片。
凭借《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和《不见不散》,冯小刚奠定了自己“内地贺岁片之父”的地位,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片时代。
往后十几年,《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一部部由冯小刚导演的经典影片陆续登上荧屏。
后来谈到冯小刚的贡献时,王中磊也不免感慨:“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来的。”
三
华谊入局影视圈后,内地影视市场很快形成了以王中军为首的电影圈和以赵宝刚、刘燕铭为首的电视剧圈,他们交织在一起就是日后被大家广为流传的“京圈”。
不过,那时公认的“京圈”带头大哥还是郑晓龙,王中军从资历、作品、影响力等方面还是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真正让华谊兄弟腾飞的,其实是资本的力量。
1999年,广电总局宣布把北影厂和其他7个单位改组,合并为中国电影集团。
时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的韩三平接到组织委派的任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影集团进行改革,并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中国生产出能走向国际的大型电影。
中影集团的成立使得中国电影正式跨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影视制作和资本开始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而早已为华谊引入太合音乐的王氏兄弟对资本的感知更是敏锐,他们开始为华谊引入各路资本,加大电影资本化运作的力度。
2000年,腰包渐鼓的华谊开始在市场上扫荡,收购了“内地第一经纪人”王京花的公司。后者将旗下40多名艺人带入华谊兄弟,其中就包括李冰冰、任泉、佟大为,还有刚与琼瑶解约的范冰冰。
华谊兄弟因此开创了影视公司绑定艺人的先河,也在一夜之间就拿下了中国内地影视艺人的半壁江山。
当然除了艺人,导演的加盟也被王氏兄弟纳入日程。
继冯小刚之后,华谊又一口气拉来了路学长、陆川、陈国富三个导演的工作室,他们分别推出了《卡拉是条狗》、《寻枪》、《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干。王氏兄弟还是一如既往地放手让导演们发挥,而他们就专门负责找钱。
这种分工安排也促成了华谊兄弟电影的百花齐放。在业绩最辉煌的2006-2008年,国产电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收入约四分之一被华谊收入囊中。
四
影视圈的火爆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
而作为其中翘楚的华谊兄弟,自然得到了国内诸多地产、银行、IT互联网大佬的频频示好,其中就有阿里巴巴的马云。
马云和王中军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两人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喜欢艺术品,也喜欢电影,更懂得资本整合的力量。
据说,当年王中军去杭州出差都是住在马云家,谈到彼此对资本市场的看法时,俩人简直是相见恨晚。
最终在2007年,华谊兄弟的股东名单里赫然多了马云二字。
此后,在马云的推荐下,虞锋、江南春、鲁伟鼎等一众浙江系大佬纷纷入股华谊兄弟,王氏兄弟手上的弹药一时充裕无比。
在中国影视那段狂飙猛进的岁月,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说:谁有钱,谁就有真正的发言权。
2007年以前,华谊兄弟还没出品过什么优质的电视剧。后来为了提振这块内容,王中磊曾拿者一张国内前十的电视剧制作人名单,逐一上门沟通。
金钱开路下,华谊迅速签下张纪中、赵宝刚、康洪雷、滕华涛等知名导演和监制,往后几年陆续推出了《上海滩》、《士兵突击》、《奋斗》、《蜗居》、《大院子女》、《裸婚时代》等多部经典作品,一时风头无两。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创业板登陆上市,成为了内地影视娱乐的第一股。除了马云等商业大佬,冯小刚、黄晓明、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大腕也在此前突击入股,坐享了这场资本盛宴。
据公开消息显示,华谊兄弟的上市让冯小刚套现2亿元。2013年,马云也通过减持手里的华谊股票套现了8.44亿元,获利达40多倍。
王氏兄弟让大家收获了名和利,众人自是对他们追星捧月,笑脸相迎。冯小刚甚至还公开表态过:“我现在和我兄弟中军、中磊情同手足,此外还有马云、陈国富,我们都快成一家人了。”
2014年,华谊兄弟举办20周年庆典时,冯小刚、葛优、成龙、刘德华、李冰冰、姚晨、黄晓明等近百位影视明星都纷纷前来祝贺。
就连当时手骨骨折的冯绍峰也坚持来到了现场,华谊兄弟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走红毯、签名、赴宴,现场就仿佛是一场颁奖典礼。王氏兄弟看着台下的一众明星,回想过往的20年,感慨万分的同时,又不免意气风发。
也难怪王氏兄弟心里一阵策马扬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形势的一片大好。
彼时,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量达到2.3万块,票房已超过400亿,国产片更是以54.51%的票房占比首次超过进口大片。
同年,阿里巴巴又联合腾讯、平安对华谊定向增资了36亿元,有钱、有市场、又有朋友的王氏兄弟颇有一股指点江山的意味。
这股信心在2015年达到了极点。那年,华谊市值最高点接近900亿元,王中磊更是在微博喊出了“华谊兄弟迈向千亿企业”的目标。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五
可谁曾想,华谊兄弟的巅峰时刻就停留在了2015年,此后便开始一泻千里,时至今日仍然深陷泥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华谊的危机早在2009年就已埋下伏笔,那时的王中军跟内部高管提到:“华谊一定不能只做电影。”
果不其然,在华谊上市后,王中军开始玩起了资本游戏。
在游戏厂商掌趣科技上,华谊兄弟投资1亿元,最后获利15倍。尝到甜头后,华谊又加码银汉科技,一路辗转腾挪,最后通过减持套现了20亿元。
杠杆带来的巨大利润超出了王中军的想像,他开始沉迷资本游戏——像极了逃课进网吧而丢掉课业的中学生。
另外,王中军在华谊上市前就曾说过:“人有梦想会活得比较有意思,我觉得华谊兄弟未来努力的目标就是美国的迪士尼,或者是时代华纳。”
看来,王中军确实深受马老师影响,这番宣言不就是应了那句“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过和我们普通人不同的是,王中军有这个实力去造梦,他开始带领华谊兄弟不断加码实景娱乐业务的布局,简单来说就是电影文化小镇。
2014年,在华谊兄弟20周年庆典上,王中军更是明确启动了“去单一电影化”的战略,华谊兄弟将主攻影视娱乐、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三大板块。
有意思的是,冯小刚也在现场跟着起哄:“我决定不当导演了,跟着中军去搞房地产。”
可就在华谊兄弟开始大举扩张时,其电影主业的基本盘却出现了颓势。
据华谊兄弟年报显示,2014年,华谊影视娱乐板块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37%,这是历史的第一次。
2015年,华谊兄弟虽然短暂上扬,发行了《天将雄师》、《寻龙诀》、《老炮儿》等一批热卖电影,收获43亿票房,是当年成绩最好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
但到了2016年,华谊的全年总票房却只有15亿,排名从上年的第7名滑落至第24名。
那年,华谊也因此出现了整体业绩的首次下滑。要不是有套现掌趣科技的7.25亿作为支撑,华谊当年还是亏损的。
天有不测之风云。2018年,正当华谊兄弟寄希望于《手机2》力挽狂澜时,一只黑天鹅出现了。
崔永元在微博上质疑冯小刚以及范冰冰的“阴阳合同”,这直接导致华谊兄弟被查账审计,公司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股价更是一蹶不振。
虽然那年《前任3》卖得不错,但是整体亏损还是达到了10亿元左右。
再看看华谊兄弟的实景娱乐业务。
2011年,想用电影IP打造文化小镇的王中军,在海口市建起冯小刚电影公社。到了2017年,这个文化小镇营收达到7.9亿元,为华谊贡献了8000多万利润。
但这项收入并不稳定。到了2018年,冯小刚电影公社的营收只有2.5亿元,利润更是成了负数。
再加上那几年在全国各地上马的其他电影小镇,华谊兄弟在实景娱乐业务上仍处于巨大的投入阶段,稳定的回报遥遥无期。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王中军在2019年年初接受投资机构调研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提到了战线过长,也提到了执行力不足,还提到了花钱大手大脚,更是对员工互相甩锅的行为表示愤慨。
最后王中军表示,他将重回公司绿灯委员会(项目决策小组),带领华谊兄弟重新振作电影主业。
六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可当王中军调整风帆,准备将华谊兄弟这艘巨轮重新驶回正确的航线时,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许多曾经的小弟已经和它并驾齐驱,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首先,华谊兄弟主要电影的调性与年轻的主力消费群体渐行渐远。
就像早先说的那样,华谊兄弟这些年对冯小刚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所以在2015年后者有出走的迹象时,华谊花费10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公司,而这家公司当时仅成立两个多月,还负有一些债务。
可以说,华谊是把冯小刚的未来几年全部买断。因此很大程度上,冯小刚的作品票房就是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晴雨表。
但冯小刚不是万能的,他第一部没有赚到钱的商业片《1942》诞生于2012年,而那也是徐峥《泰囧》横空出世的一年。
从这一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导演与公司,开始分食电影这块蛋糕,电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观众的观影口味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互联网的强势崛起,更是成为了这个时代变革的引领者。
2015年阿里影业成立时,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就曾预言:“未来传统影视公司都要给BAT打工。”
在于冬看来,BAT并不是更懂电影,而是通过淘票票、猫眼这些流量入口,他们更了解观众和用户。他们通过大数据改变了电影传统的制作发行、定档和排片模式。
很多公司都看到变革的契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博纳影业把主旋律做成了招牌,光线传媒则做大了动画和青春片.............
而很多新兴电影势力发展也很强劲。比如欢喜传媒推出的《囧》系列、《绣春刀》、《我不是药神》,就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至于开心麻花和大碗娱乐,这两家由春晚小品主创团队撑起的梦之队,更是在新喜剧领域屡破票房纪录。
但反观华谊兄弟,在中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那几年里,并未及时抓住机会,反而停滞不前。
从2015年到2020年,冯小刚总共拍了5部作品。除了《芳华》成绩尚可,其他几部都乏善可陈。
其中《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足5亿,而同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票房则超30亿;2019年上映的《只有芸知道》票房也不足2亿;《手机2》因为崔永元的抵制未能播出;《北辙南辕》这部网剧播出后也是反响平平。
冯小刚的票房魔力,好像逝水流年,再也回不到那段光辉的岁月。
但对于冯小刚大多数的电影,王中军本人还是非常喜欢。比如《芳华》,王中军就觉得拍出了他的初恋感。
可是很多年轻人并不买账,甚至有人调侃:“华谊兄弟的电影,都是老男人拍给中年人看的。”
七
其次,人才的流失也让华谊出现青黄不接。
2016年,王中军花费大力气,把当时万达电影业务的掌门人叶宁挖了过来,代替他的弟弟王中磊掌管华谊的电影业务。
对此,王中军后来的解释是:“自己的弟弟当部门老总,管理上挺有难度的,你给他定目标,又不好意思。你说今年必须完成3个亿的税后净利润,没完成又如何?”
不过叶宁的跳槽没有赶上一个好时期。一方面,内地电影市场的增长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受华谊总体战略影响,公司整体好的项目储备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叶宁在任期间,华谊为数不多的好项目要数《芳华》和《前任3》,但这并不足以令老板们满意。
据华谊兄弟内部人士透露,2018年《前任3》大卖后,曾有人问王中磊对叶宁的评价,后者表示:“我觉得满不满意,很难去用一部两部片子去说。”
果不其然,到了2020年,华谊就公布了叶宁辞任的消息。
对于老板的严苛,华谊其他高层也是深有感受。原华谊签约电视剧制片人李波就曾提到:
“公司和我们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老板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度,但一旦出现投资超额、达不到要求的回报率等情况,我们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甚至被淘汰.......五年做了八部戏,几乎没有停下脚步的时候。”
所以有人认为,管理制度是导致过去几年不少影视制片人从华谊离职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这一点。2009年,为了提振剧集业务,王中磊约谈了国内一大批顶尖的制片人,希望他们在华谊建立自己的制片人工作室。
虽然最后签约了不少知名电视剧导演,但结果却有好几位合作密切的好友没有答应。其中张国立给出的理由很直接:“我不愿意承受一年两部电视剧的压力以及一些管理制度,我想更自由些。”
至于电影导演,华谊也曾试图培养过一些新人,例如《太极》系列的导演冯德伦。
不过因为该片前面两部的票房效果不佳,也影响了后续内容的开发。再加上公司整体电影业务布局,也使得华谊能提供给新人的机会相对有限。
而在华谊电影业务波动的日子里,很多新老公司其实都在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阵营。
比如北京文化,通过各种合作模式招揽与绑定了陈国富、张黎、乌尔善、徐浩峰、吴京、丁晟、郭帆等顶级人才;还有欢喜传媒,也吸纳了宁浩、王小帅、徐峥、陈可辛、王家卫、张一白、顾长卫、张艺谋、贾樟柯等知名导演。
除了影视创作人才的流失,华谊这十多年来另一大人才流失的重灾区则在明星。
华谊的成名路上,离不开众多明星大腕的鼎力相助。但早在2005年,或许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王京花就带领不少明星跳槽至橙天娱乐。
后来,很多华谊的一线明星纷纷选择自立门户,其中就包括周迅、黄晓明、李冰冰等曾经的华谊一哥、一姐们。
当然,演员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行业的客观规律,这和今天MCN机构捧红网红后分家何其相似。一个华谊离职高管就曾表示:
“在某一阶段,拥有优势人才就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代表了流量,这当然是一个壁垒。但由于人才流失和热点转换,对影视公司来说,这个壁垒能够保持的时间非常短。内容制作公司要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真的太难太难了。”
不过另一方面,华谊自己战略的调整也失分不少。
因为“去单一电影化”的策略,华谊的电影产能下降。对于很多艺人或创作者来说,这确实会让华谊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华谊前经纪人郭红波在微博发表过《致王中军先生的一封信》,上面就曾写到:“对于一个不缺电视剧的演员来说,人家签华谊图什么?不就是图华谊的电影吗?”。
据他透露,此前就有艺人因未能拿到电影约而选择离开华谊。
最后,资本的退潮也让华谊现金流捉襟见肘。
资本环境好的时候,王中军总以为企业是可以靠投资、讲故事做大的,因此那些年华谊做了很多今天看起来极其浪费的投资。
“高估值掩盖了这些东西,就像有些人说潮水退去的时候会见到谁在裸泳,我觉得很多话说的都是有道理的。但在那个时期你不会想到,有朋友提醒的时候,你也不会往心里去。”
2020年1月,王中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直言。
从2018年开始,资本风向开始发生转变,文娱产业逐渐失去了对资本的吸引力。
光线传媒王长田在2019年上影节期间就曾感叹:“去年以来,资本大退潮导致我们大量影片找不到资金去拍摄,今年无论是申报电影备案还是电影开机数量都在严重下滑,大家都在观望和犹豫不前。”
作为曾经的资本宠儿,华谊兄弟也感受到了这股凛冽的寒风。
2018和2019这两年,华谊兄弟总共亏损超50亿,账上现金最低时仅有0.9亿元。
资本的退潮和亏损的扩大,使得王氏兄弟不得不更加依赖借贷的输血。据华谊财报显示,其负债率从2018年的48%上升至2019年的54.5%,短期借款也同比增长了985.64%,公司现金流开始吃紧。
暮然回首,准备重整旗鼓的王氏兄弟却发现,过去自己引以为傲的资金、人才和市场优势,早已荡然无存。
八
毕竟是自己创办了20多年的公司,面对如此困境,王氏兄弟开始断臂求生。
“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么都可以卖。”王中军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曾表示。
果不其然,2019年9月,华谊兄弟将手中所持有的数字影院设备公司GDC的股份全部售出;2020年年初,又以904万元的价格卖出持续亏损的电影O2O平台卖座网4%的股份........
甚至,王中军还把个人香港两亿多的豪宅和多年的名画收藏都拿来拍卖,用以填补华谊的窟窿。
而两人的股权更是被频繁拿来质押融资,质押率一度都超过了95%。
王中军在《至少一小时》的采访中说过,企业家交朋友是第一生产力。在他危难之时,除了自救,曾经的老朋友也向他伸过援助之手。
在个人层面上,马云、曹国伟、卢志强、史玉柱、陈义红、王玉锁、虞峰、柳传志、胡葆森、陈东升等大佬纷纷给王中军借了钱。
在公司层面上,阿里影业在2019年借给华谊兄弟7亿后,2020年4月又联合腾讯、复星系的豫园、国资的山东经达,参与了华谊22.9亿元的定向增资。
当然资本并不是纯粹讲感情,那时的华谊在不少人看来,还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不过这股助力并没有让华谊兄弟的颓势得到制止,再加上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影响,其在2020年和2021年的亏损还是分别达到了10亿、2.4亿。
这几年,为了填补华谊的资金缺口,王氏兄弟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甚至还抛售股份,但巨额连续的亏损最终还是压垮了他们。
2021年5月7日,由于没有按期兑付部分短期债务,王氏兄弟不但被法院限制高消费,还被强制执行了3亿元的还款。
2022年4月28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再次传来消息,王氏兄弟又成为了被执行人,此次执行标的高达1.85亿元。
截止目前,华谊兄弟的短期债务偿还缺口仍有近3亿元之多,它的市值也仅剩下70亿元。
遥想华谊2015年巅峰时刻的900亿市值,如今时局变化之大,让人不禁一阵唏嘘。
九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年华谊兄弟鼎盛之时,王中军腰缠万贯,出手阔气。
他不仅轻松斥资数亿元,买下多幅名画。就连住所的一颗树,都要花费10万元从南方移植过来。
作为影视圈一哥,那时候的王中军不仅被各路资本用真金白银围猎,旗下的明星、导演也用各种方式套着近乎。
前华谊艺人袁立就曾自曝,为了讨好老板,她花钱购入过王中军的“三无”艺术作品。
挥金如土时有多辉煌,捉襟见肘时就有多落寞。
如今深陷泥潭的华谊兄弟,已经好久没有听到明星和资本对它的鼓与呼,每天面对的都是无穷无尽的还债压力。
2021年《酌见》栏目上,王中军在谈及被金融机构追债时,不免感慨世态炎凉,甚至一度怀疑人生:“混了这么久,怎么会这样呢?”
不过显然,王中军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纠结这个问题。要想走出资金困境,甚至重新做大电影主业,他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毕竟朋友再多,能帮的终究只是一程。
真正的渡劫,还得靠自己。
(全文完)
主要参考资料:
1、《华谊兄弟20年轮回:昔日枭雄,命悬一线》,李超,棱镜
2、《华谊兄弟只剩兄弟了》,尚华,首席人物观
3、《“京圈”大佬华谊兄弟的胜与败》,摩罗客,蓝胖子影视研究院
4、《王中军4000字全面反思:华谊兄弟错在了哪里?》,王中军,搜狐财经
5、《悬崖上的华谊兄弟》,苗正卿,盒饭财经
6、《还好华谊有兄弟》,武怡楠,毒眸
7、《华谊迷航》,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