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賣,哪有那麽容易。”
謝曙光的聲音中充滿了疲憊,在離開大廠2個月後,他發現曾經的副業并不好做。
老家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的他,在被大廠辭退後,經營起了賣米的生意,“五常大米”在被吳曉波等大v帶貨過後,已經有了相當的品牌效益。
謝曙光也想趁着年輕,追趕一波風口,租倉庫,搞團購,學直播,凡事親力親爲,之前上班打卡做ppt下班健身房的日子,轉換成了現在常常夜裏打包快遞到2點,每日送貨超過10個小時的忙碌。可是即便如此努力,曾經逢年過節走上層禮品路線的“兼職副業”,在轉正之後,依舊并不如期待中發展的順利。
無獨有偶,在今年3月的大廠裁員潮後,無數的大廠員工開始了創業之路,曾經掩藏在朝九晚五之外的“副業”紛紛露出水面。從代賣家鄉土特産,到兜售社交酒水,從心理咨詢職業規劃,到插畫手工。
那些曾經或是因爲職業焦慮,或是個人愛好發展出的副業,在裁員到來的那一刻,成了無數大廠人的救命稻草。但是,與傳統印象中,互聯網思維、降維打擊、颠覆傳統行業,輕松年入百萬的大廠人形象不同,這些将副業轉正的大廠人,在加入傳統行業競争中,表現出了似乎更深的焦慮。
“其實互聯網去改造傳統行業的這個過程非常難,沒有那麽容易降維。實際上,現在所有行業基本上都很卷,現在的資本也不足以構建新的商業規則,進去了以後就跟着一起卷。”互聯網老兵浩翔在訪談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而從“螺絲釘”到新手創業者,将副業扶正的前大廠人到底經曆着何種的心理蛻變,面對身份角色的轉變,是繼續堅持還是回流大廠,本篇文章将試圖從四名前大廠人的真實故事中,尋找答案。
01 開始賣米後,大廠關系都用不上了
27歲的東北小夥兒謝曙光,在之前的大廠負責社群營造,從組織活動到客戶對接溝通,他都是一把好手,1米9的個子,體育特長生的身份,也總能讓他和客戶打成一片。但是随着公司一些列調整,原本的社群營造逐漸開始被邊緣化,從去年年底開始,謝曙光的工作已經逐漸閑了下來。
沒什麽活兒幹的他,早早計劃着出路,從一開始的劇本殺、密室逃脫店,到後期的直播帶貨服飾批發,随着疫情的影響紛紛落空。今年3月,謝曙光終于将方向明确到了老家的稻花香大米,從大廠拿了n+1之後,開始了創業之路。
“一開始想的很簡單,之前逢年過節在朋友圈一發,就有很多客戶來買,五常的大米現在很有名,我原來計劃是之前的客戶公關一波,然後把公司逢年過節的員工福利給拿下,這基本就成了。可實際一操作,完全不是那麽回事。”謝曙光苦笑着搖頭。
在他的描述中,創業的過程并不順利,租倉庫花了8萬,買了一輛拉貨的車又花了20萬,進貨一車米是30噸,僅是送出去的禮品、樣品就有4噸,端午節将至,他基本放棄了在這一季回本的打算。“原來想着可以隻做b端和老客戶,現在不得已,線上線下都要做。”
原來的客戶、人脈資源,在一波波的公關過程中雖然對謝曙光的産品表示出了興趣,但是,下單者并不多,通用的理由就是簡單的一句“先嘗嘗。”
謝曙光也明白,現在自己是乙方,比不起當年,而反複博弈下來,他也發現在離開大廠之後,所謂的人脈資源能利用和擴散的少之又少。而對于他來說,更爲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負責采購的前同事告訴他,“今年效益一般,可能不發員工福利了。”
一籌莫展之際,謝曙光盯上了團購水果的生意,嘗試了做了三次榴蓮團購,一共賠了400元。“之前哪知道水果售後這麽嚴重啊,一個榴蓮才賺多少錢,一個死包就得賠100。”但,到此壞運氣還在跟着謝曙光。正當他逐漸搞清楚水果團購的訣竅之際,疫情不巧又來了。居家隔離,就意味着數目不小的成本在不斷消耗。
但是,談到是否後悔從大廠出來時,電話那頭的謝曙光突然來了精神“比那時候上班還是有意思很多,現在雖然累吧,但是感覺還是有希望的。這把我封在家裏,反而冷靜了。今年抖音快手扶持三農直播有流量,解封之後,我準備去杭州學習一下直播帶貨。計劃在下半年在老家那邊建一個直播點。秋收的時候直播幾場。”
謝曙光在聊天的最後,表達出要深耕糧食産業和直播帶貨的意願。
02 辭任500強首席設計師,我在小紅書設計美甲
張奇從大廠離開時,公司的内卷已經到了無法調節的地步。“每天就是被否定,覺得自己非常差勁,我也做了多年設計了,我都開始懷疑自己了。”
于是,當公司承諾可以馬上拿到賠償之後,張奇沒有再猶豫,快速地簽字走人。與衆多的靠副業謀生的前大廠人不同,張奇卻是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
剛剛失業時,她積極地投簡曆,找機會面試,在她的講述中,第三次面試後她才下決心一定要單幹。
談起大廠離職後的第一次面試經曆,她依舊忿忿不平。“當時,我找了很久,這家公司無論從規模還是薪資,都比較合适,進去面試時,公司的環境氛圍也相當不錯。”但是人力在面試中途的話,還是讓張奇驚掉了下巴。
“那個人力給我說,我們老闆不是一個特别有文化的人,他認爲設計并沒有價值。而且,咱們公司是做零售加盟的,一般針對的是下沉市場。所以,要簡單直接,我看你的作品是比較高大上的,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在咱這做一些比較醜的設計。”
然而,張奇的崩潰并沒有結束。在張奇面試的地方,背景牆上有一排公司老闆和各界人士的合影。“面試到一半時,那個人力突然給我說,你看這個牆是不是很醜,我也覺得它很醜,我剛剛進公司時候就想把它換了,現在都好多年過去了,它還在這,這就是咱們公司的現狀。”
張奇聽到這些之後,終于下定決心,暫時不去面試,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簡單點說,就是在小紅書上自己做指甲片,小女生特别喜歡這種。”張奇打開了自己的小紅書,邊展示邊說。“其實,現在做設計要思維活絡,之前在公司,天天就是沒完沒了地做海報,做宣傳手冊,做營銷節點視覺,現在,思路必須打開。”
張奇有一次将自己設計的指甲片圖案發在了小紅書上,沒想到意外地爆紅。每天後台咨詢的人數不下200,正好剛剛面試失敗,于是張奇在了解大緻情況之後,就逐漸做起了指甲片的生意。但是,張奇的計劃并不止于做指甲片,她坦言,設計的路還有很多。
“比如說去當藝術家,之前我想都不敢想,現在無論是NFT,還是什麽,朱敬一老師在上海被封在家裏,你知道怎麽賺錢嘛,天天開直播給路人畫頭像。反正思路要打開,無論是指甲片,還是NFT頭像。”
03 爲了賣課,成了朋友圈曾經最讨厭的人
如果說,張奇和謝曙光的經曆,都帶着某種程度的無可奈何,那麽趙文的故事,則顯得非常意外。
從履曆上來看,趙文可以說是大廠的優等生,每一年都是優秀員工不說,在同年齡層也拿到了超越同事的職級。不僅經常作爲集團優秀案例被宣傳,甚至在分公司上市敲鍾時,成爲了上台的一員。
但是,大廠變化的速度有時候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幾個公司合并之後,趙文逐漸被邊緣化,在分管領導辭職之後,趙文也随即離職。
“當初學習天賦咨詢的動因,就是因爲那段日子,職場迷茫,想從根本上了解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現在的工作。”趙文略帶羞澀地說道。
趙文現在從事的事業,叫做優勢咨詢,簡單來說,挖掘個人潛力+職場規劃咨詢,結合蓋勒普優勢,天賦探索,生涯規劃等内容出具一份報告,單人咨詢的售價爲348元。“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客戶了吧,反饋還行,但是這個優勢咨詢不是剛需。一般就是三十多歲想找第二曲線或者有計劃換工作的人群。”
趙文最大的轉變,在于朋友圈中的變化,原本惜字如金的職場精英,現在爲了增加知名度,一天卻要發出十幾條朋友圈,而且每一條都需要趙文精心設計。
“要把案例,咨詢經過,繳費截圖,個人形象照等在朋友圈呈現,爲了不被折疊,還需要間隔行發出。”趙文拿出手機解釋道。
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前同事和領導紛紛表現出了不解。甚至有人懷疑她的微信号被盜,成了現在的樣子。“最有趣的留言是,叫我名字,趙文是你嗎?一直在朋友圈出現,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複。”
談到現在創業的方向,趙文還是表現出了憂慮,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沒有多少轉化後。“現在覺得是個坑,投入多,變現慢,市場小,我感覺這個隻能當個副業做,在考慮其他方向了。”
但是,這次創業的收獲,對于趙文來說,也并非沒有價值。在咨詢中,她不僅結識不少有趣的人,也确實解決了不少人的困擾。
“有一個寶島台灣的大哥,做汽車美容和機車生意,是個年入百萬的連續創業者,影響力指數特别突出,他本人特别喜歡跟人連接,包括點亮人,培訓分享,交流這種角色吧。他就想結合他這幾年的創業的經驗,然後轉行去做一個咨詢師的角色,之前一直猶豫。現在幾乎可以斷定了未來的方向。”趙文講起案例來,馬上像是換了一個人,開始侃侃而談。
除了幫助人解決困擾之外,趙文也仔細分析了自己創業方向的弊端,規劃好了下一步方向。“主要就是幫助别人打造品牌吧,其實跟現在的方向類似,挖掘優勢之後,幫助之前的一些客戶打造個人IP。”
當談到是否會回流大廠,趙文表現出了猶疑,在她看來大廠的增長性幾乎看到了壁壘,但是現在的創業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糾結中看看自身,35歲的年齡是困擾她發展的主要阻力。
04 爲了賣酒,每天剪短視頻到淩晨2點
“酒是有溫度的江河,是曾經趟過的渾水,是黯淡無光日子裏的良藥,是墜入腹中的瑣碎,也是熱淚盈眶的未來,所以在35歲這個人生岔路口上,我選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鏡頭前的石凱依然穿着前東家的工裝,神情自若。
3個月前,在得知公司将被合并的消息之後,石凱沒有太多猶豫,直接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作爲前大廠的銷售,喝酒是他曾經工作的一部分,無論是b端客戶,還是維系各種關系,石凱與酒的緣分帶着某種悲涼。
“誰還沒個病啊,我長期胃炎,前一段時間檢查,肝都已經快硬化了,那有啥辦法。”石凱略顯無奈地說道。
在外人看來,石凱已經非常風光,奔馳座駕,西裝革履,每日打交道的幾乎都是大客戶,但是,談起從大廠離職後的經曆,石凱眼神中充滿了慌張。
“當時,已經跟多個領導确認過了,确實要合并,裁員之後就是降薪,我連續喝了好幾天,實在是沒什麽辦法,隻能想出路了。”
随後,他盤點了這些年累積下的客戶,賣酒似乎成了他最熟悉,最高性價比的選擇。随後,他便和幾個下屬來到了懷仁茅台鎮,經熟人介紹和自己經驗的判斷,毅然拿下了某個酒廠在當地的代理。随後的日子,過得很快,招人、搭平台、賣酒用石凱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天都喝的昏天黑地。”
多年的人脈累積,疊加中國商場上盛行的白酒文化,石凱的開局非常順利,創業2個月拿下了幾十萬的業績。
但是,随後疫情來襲,按下暫停鍵的城市,讓石凱的生意也遇上了麻煩。“沒想太多,大家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拍短視頻。于是,我們就開始拍了。”
品鑒、講解、曆史、文化、劇情故事,石凱和他的團隊把酒類短視頻的内容試了個遍,曾經光鮮的銷售,也逐漸适應了并不那麽“正經”的生活。
“一開始就是學着潘長江,李國慶的話術去拍,後來發現不行,又開始嘗試方言講解,也不太理想,最後發現還是品鑒段子可以,就一直堅持了下來。”
幾個月過去了,石凱的團隊幸運地活了下來,但是當他談起轉型的辛酸時,情緒依然不能自已。“那天開了5個小時車,回來一刻沒歇,就和客戶喝起來了,第二天走的時候,車裏的酒就剩了2瓶了,我自己都數不清自己喝了多少。”
對話結束時,謝曙光發來了信息,說已經找到了直播代運營團隊,将要趁着馬上解封開始大幹一場。另一邊,張奇的指甲片設計在小紅書的點贊又破了新高,同時,趙文并沒有放棄,依舊還在曬着咨詢結果,而石凱也開始了新一輪銷售公關。無論前路如何,從大廠離開的他們都選擇了繼續前行,而就像那句廣告語“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