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周期和波動率都是直接反應在盤面中的東西,而這兩個東西也直接反映出市場的行情以及走勢,因此它們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關于波動率和波動周期的知識。
外彙的波動通常以周期形式出現。也就是說,波動率高的時段之後緊随而來的往往是波動率低的時段。原因很簡單,當一個市場處于趨勢市時——外彙市場常常如此,在交易的方向上,市場參與者們就有一個明确的選擇。
這種周期性幾乎可以在所有的交易市場找到,但它與期權交易的關系最爲緊密。期權交易者在波動率高的時候賣出期權合約,以收取“權利金”——合約的成本。當市場波動率較高時,這些合約的權利金通常也會更高。
期權合約賣出者認爲市場波動率以後将回複到正常水平,那時他可以以較少的權利金買回合約。在期權交易界,這種做法被稱爲“出售波動率”(sellingvolatility)。在外彙市場上也可以發現波動率的這種周期性。
我們常用的波動率其實無非兩個,一是基于曆史的波動率,比較常見比如ARCH、GARCH等模型族,随機波動率模型,還有已實現波動率;二是期權的隐含波動率。
許多有經驗的外彙交易者都很清楚,低利率往往會導緻貨币走軟,因爲固定收益投資者希望他們的投資能盡可能獲得高的收益。這些投資者常常會從一個國家抽離資金,然後到其他國家尋找更具吸引力的收益。
這會造成資金從那些利率正在降低(或者預期未來将會降低)的國家流出,導緻貨币(在本例中是歐元)走軟。投資者預期利率有可能降低,于是賣出歐元。
以前Marilyn、Robert(1999)将市場交易量和價格的關系理論總結成了四類:
(1)信息理論模型;
(2)交易理論模型,交易者總是喜歡在市場非常活躍時進行交易,因此交易與價格波動表現出一定的集群性;
(3)信息非對稱模型,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起交易,股票價格的波動是由交易者對股票價格認識不一緻造成的;
(4)理念分散模型,交易者對市場信息的估價越分散,引起交易量和價格波動越大。
Clark(1973)提出的混合分布假說認爲價格變動和交易量都是由一個潛在的不可觀測的變量共同決定,這個共同變量通常就是信息流。當新的信息流出現的時候,價格和交易量都會發生變化,市場原來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價格發生波動,交易量的反映是瞬時而且同步的。交易量都會随着價格波動的加劇而增加,因而價格波動和交易量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