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誕生一個硬核IPO。
rrh123消息,今日(7月6日),淩雲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淩雲光”)剛剛成功登陸科創闆。此次IPO,淩雲光發行價爲21.93元/股,開盤大漲52.67%,市值達到150億。創業20年,57歲的北交大博士姚毅埋頭幹出了人生中第一個IPO。
這也是達晨今年收獲的第7個IPO。“其實達晨上市公司數量挺多了,現在大家沒那麽興奮,但這次感受還是不一樣。”達晨财智執行合夥人、總裁肖冰向rrh123透露,2018年達晨一舉簽下3億支票參與淩雲光A輪融資,這是達晨曆史最大一筆A輪投資,也是達晨“押重注”投資策略的生動體現,極具裏程碑意義。
成立于2000年,達晨今年22歲。這家本土創投拓荒者,曆來爲圈内熟知的是内部的鐵三角組合——劉晝、肖冰、邵紅霞。如今執掌近400億的達晨,已投企業超660家,退出項目近250家,過去五年,達晨的分配金額一直大于投資金額,并且保持着平均每年增長近50%的紀錄。過去一周,達晨15家企業A股IPO申報,用肖冰的話來說,人民币基金的時代來了。
65後,北交大博士創業
今天IPO敲鍾,市值150億
淩雲光的背後,是一位工科博士的創業故事。
1965年出生于四川,姚毅本科就讀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1986年從激光技術專業畢業後,姚毅選擇繼續留校,在這裏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電子物理碩士研究。此後,他又來到北方交通大學攻讀通信電子與系統博士學位,而後者正是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
畢業起初,姚毅在學校帶了幾個碩士博士做研究,日夜專注于光纖陀螺及傳感的研究。但姚毅慢慢地感覺到,隻在高校中做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始終無法落地,不能走向社會去創造更大的價值。“我當時讀到劉頌豪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未來中國的光子學将會開創大工業;同時看到楊振甯在與鄧小平交流中提到應該有許多學物理、學工科的人去創業辦公司,隻有這樣才能發展中國高科技”姚毅回憶道。
時值上世紀90年代,國内下海經商潮興起,姚毅身邊許多同學、朋友也都紛紛投身産業,這更加堅定了他創業的決心。于是,姚毅先是去到了國際知名的光學、光通信公司,做銷售與市場工作。積攢了一定的經驗後,他與幾位夥伴正式創立了公司,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圍繞機器視覺和光通信領域開展業務。
成立之初,淩雲光團隊隻有五人,他們一邊從代理業務做起,一邊逐步開始自主研發工作。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在于從代理國外公司的高端産品開始,可以逐步熟悉客戶需求、市場、技術和産品;同時産品研發投入普遍較大,也需要通過代理業務積累原始資金,向國外企業學習成功經驗。
淩雲光先是與中國印鈔總公司合作,開發了“國際上首套彩色人民币大張凹印在線質量檢測系統”;随後又與中國印鈔造币總公司聯手,研發出“鈔票大張質量檢查機圖像檢測系統”,該項目成爲當時中國機器視覺領域應用的最大項目。逐漸站穩腳跟後,淩雲光團隊也從5人發展到了2006年的130人規模,邁入發展的第二階段,圍繞着先進成像、智能算法及軟件、智能自動化方面加大投入,以下遊客戶工藝爲基礎提升總體方案設計能力,将機器視覺解決方案規模應用于印刷包裝、顯示屏、3C消費電子、鐵路交通、新能源等細分行業。
時間走過10年的光陰,在2015年前後,産業界對于工業4.0、智能工廠的讨論愈發深入,但依然處于讨論熱烈、落地少見的局面。淩雲光基于自身技術優勢與客戶提出的需求叠代,提出“機器視覺+ AI ” 的工業人工智能路線——當我們讨論如何真正能夠在生産過程中讓機器替代人工、做到智能化生産,一個大前提是機器對物體、模式能夠進行準确識别與檢測,因此,機器視覺系統就成爲了工業人工智能的前提性、基礎性應用,即“爲機器植入大腦和眼睛”——這也正是淩雲光多年積累所長之處。特别是随着産業客戶對如精準度在微米級别上不斷提升的要求,未來沒有機器識别的幫助,很可能陷入産品生産停滞、沒有利潤的境況。同時,TO B的人工智能與TO C相比,行業大數據更難以獲得,淩雲光過往在顯示屏、3C等領域積累的海量數據,成爲機器視覺識别的寶貴資源,也是一般計算機視覺公司難以進入的高壁壘,成爲算法與應用的勝負手。
自此,淩雲光沿着從機器視覺到工業人工智能的清晰産業演化路徑,持續深耕布局,一方面拓展自動化,将全自動智能視覺設備推向市場;另一方面以深度學習+模式識别的方式,提高機器視覺的數據分析與算法能力;同時還推出GMQM工業軟件,以此挖掘大數據商業價值,以對工業大數據進行系統性抓取、分析、進而優化工廠整體産線設計與應用,實現工業4.0與智能工廠的真正落地。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統計,2015年至2020年,全球機器視覺器件市場的複合增長率近14%,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将達147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已成爲全球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根據中國機器視覺産業聯盟的統計,預計2020年至2023年,中國機器視覺行業的銷售額将以27%的複合增長率增長,至2023年銷售額将達296億元。
時至今日,淩雲光已跻身機器視覺行業頭部梯隊,2020年更是名列中國機器視覺行業銷售額第一,斬獲了蘋果、華爲、小米、鴻海精密、京東方、華星光電、甯德時代等一衆标杆客戶。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淩雲光分别實現營業收入14.31億元、17.55億元以及24.36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樣持續增長,分别爲0.37億元、1.32億元以及1.72億元。
今日,走過20年風雨之路,淩雲光終于站上了IPO敲鍾舞台。57歲的姚毅也斬獲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IPO。
姚毅感慨,IPO對淩雲光而言是一個新起點,也是公司的成年禮。“機器視覺+ AI +自動化,從過去替代人的手腳,到替代人的眼睛和大腦,堪稱工業4.0的革命性進步。這條厚雪長坡的黃金賽道,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曆史機遇。”
達晨首次:一筆投3個億
埋頭在冷門賽道投出7000億市值
達晨,是淩雲光背後堅定的戰友之一。
時間回到2018年,當時北京的創業公司多爲信息科技和醫藥企業,而淩雲光專注于機器視覺,在當時是難得的投資标的。達晨總裁助理邬曦,注意到了已在業内小有名氣的淩雲光。
爲此,邬曦來到淩雲光,約着創始人姚毅深聊了一番。姚毅對自己所做事情的深刻見解讓邬曦印象深刻。“如果一個創業者與投資人一聊天,就說要爲投資人帶來多少倍的回報,更像是隻奔着錢去”,邬曦這樣說道,“但姚毅明顯有着很大的産業格局,他認爲‘爲機器植入眼睛和大腦’一定會成功,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而這樣有抱負的創業團隊,正是達晨所尋找的。
于是,達晨展開了一系列細緻的盡調。除去淩雲光提供的資料之外,邬曦又帶着團隊,去接觸淩雲光的供應商、客戶以及一些業内專家,甚至還跑到頭部手機廠商的生産線,去看同類産品究竟是怎樣落地應用的。“我們前後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形成了一份長達200多頁的調研報告,同時将這份報告原汁原味地反饋給了淩雲光。”
實際上,淩雲光在當時并未有主動融資的意向,但達晨反饋的報告,讓他們看到了自己平時看不到的一些問題,也讓姚毅意識到達晨在投資與産業理解、企業規劃方面的專業性,值得信賴。于是,達晨在堅定判斷機器視覺大有用武之地後,決定重注投資淩雲光,一出手就是3個億,顯然這與達晨往日的投資風格相差很大。
對于四年前的這張3億支票,達晨财智執行合夥人、總裁肖冰回憶道:“我們過往項目的平均投資額大多在5千萬到1億元,而這一次要簽出去3個億的支票,當時的心态還是有些忐忑和糾結。”在他看來,達晨決定投資淩雲光,付出了足夠的勇氣,也要求這筆投資“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當時投委會讨論得十分激烈,最終經過反複推演還是決定出手。
令邬曦印象深刻的是,淩雲光在接到達晨打款後,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中層以上,周末從休兩天到休一天。“很多企業拿到錢是松口氣 他們倒是加把勁。覺得有投資人了,更要擔起責任。”時間也證明了達晨的選擇是正确的。随着淩雲光成功登陸科創闆,達晨作爲最大的機構股東,締造了一筆漂亮的回報。
而淩雲光的成功IPO,算是達晨重倉智能制造賽道的一抹縮影。一個月前,铖昌科技挂牌深交所主闆,這家企業專注于相控陣T/R芯片研發生産,由上市公司、控制器領域龍頭和而泰拆分而來,而和而泰又是達晨更早期的投資手筆。
2018年,和而泰創始人劉建偉考慮收購铖昌科技,給肖冰打了一通電話,後者鼓勵他可以做相關産業布局,并一起探讨了铖昌科技未來的發展路徑。在和而泰完成收購後,時隔一年多,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相關政策出台,達晨便立即聯系了劉建偉,成爲了铖昌科技的首輪領投方。上市後的铖昌科技也不負衆望,在14個交易日内斬獲了13個漲停闆,最新市值超過120億元,達晨生态投資的複利再次被證明。
而禾川科技,同樣是達晨的一筆經典投資。“我們是不是被騙了?”回憶起第一次去禾川總部走訪時的情景,達晨團隊至今記憶猶新。這家工業自動化企業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達晨一行人坐高鐵、搭出租車,走過鄉間小道,才來到了企業總部。
很快達晨内心的疑問就被打破了。在與禾川團隊交流後,發現其伺服系統産品自2016年推向市場以來,在2017年便打動了日本松下的部分國内客戶,這一速度曾被業内人士評價爲“奇迹”。
如果說一家企業的專利技術代表硬實力,那麽對工業加工工藝及下遊行業應用的理解深度,則決定了技術是否可以“軟着陸”——要可适配既複雜又具體的各類行業特點和客戶需求,“這也是當初最打動我們、決定投資禾川的重要原因,因爲它是最有潛力成長爲高水平的行業定制化整體解決方案商的工控新銳。”最終,禾川科技在今年4月底成功登陸科創闆,短短兩個月内股價上漲170%,再一次驗證了達晨的洞察力。
如今,達晨在智能制造領域,已累計投資超過91億元,布局了300多家相關産業鏈企業,見證近60家企業挂牌上市,走出了如億緯锂能、華友钴業、和而泰、鵬輝能源、利揚芯片、中望軟件、瑞芯微等一批高端制造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累計市值逾7000億,過百億市值企業更是有17家。達晨,一幅龐大的中國高端制造投資版圖正徐徐展開。
人民币基金主導的時代來了
今年以來,一級市場彌漫着前所未有的焦慮。
“我們并沒有很悲觀,更多是興奮。”肖冰感歎,過往以高端制造爲代表的硬科技賽道一直鮮少有人問津,達晨團隊坐了十多年的“冷闆凳”,現在無論投資方向還是節奏都特别适合達晨。
而對于美元基金而言,原來成功的路徑,現在可能不存在了。創投這個行業有着亘古不變的道理:适者生存。當大環境變化時,适者生存的重要性就更爲凸顯,作爲投資機構一定要積極适應變化,不要讓過去的成績變成了改變的包袱。
過去兩年,美元基金開始紛紛募資人民币基金,這一幕肖冰看在眼裏,“大概隻有幾家特别頭部的美元基金可能轉型成功,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與門檻要跨過。”
曾幾何時,人民币基金埋頭于挖掘高端制造賽道,投着一些看起來并不性感的硬核公司,這些都是美元基金以往看不上的領域,相較之下他們還是更喜歡投一些平台型公司,但這種打法在硬科技賽道很難奏效,“不是你挖幾個員工、組個科技組就能幹成的。”
肖冰常常提醒内部團隊,當下不要想太多,就把原來做得好的做得更好就行了,“我們原來擅長的事情正好是現在最有機會的事情。”今年春節後,達晨開啓了招聘事宜,目前團隊已經200多人,其中一些人是從美元基金同行跳槽過來,這是以往鮮少見到的一幕。
2022上半年,一級市場刹車令人印象深刻,有些VC機構在第一季度還沒出手一個項目。不過達晨在投資端并沒有刻意放緩腳步,而是更垂直深挖了幾大焦點領域,出手了26次。肖冰透露,達晨今年在投資方向上做了減法——核心邏輯是自主可控進口替代,專注于智能制造、信息技術、軍工、創新生命科技,跟上述投資主題沒關系的,基本謹慎出手或者就不投了。
而在退出端,人民币基金也迎來了曆史機遇。“我們主要在A股上市,所以美股受挫并沒有影響到達晨,而港股流動性有限,系統性機會還是在A股。”現在美元基金團隊也在研究A股上市機制,這是達晨團隊過去20多年一直在幹的事情。
“如果不發生較大的變化,人民币基金開始進入主導時代。”肖冰判斷,短期内美元基金在硬科技投資上不會給人民币基金造成太大的壓力,因爲本土積累很重要,并非一蹴而就。須知道,優質的硬科技項目往往不在一線城市,因此達晨多年前就開始推行“行業+區域”雙輪驅動的打法,目前在國内18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面部隊,往往能更早挖掘到水下項目。
“時代變了,投資人不是在辦公室裏喝喝咖啡、打打電話就能投到優質項目。”此前達晨團隊在廣東惠州投了億緯锂能,開始了在新能源锂電池上的投資布局;在山東萊蕪投了金雷風電,開啓在風電方向的探索;還在四川成都找到了智明達、福建福州挖掘了瑞芯微.....不勝枚舉,最終實現近60家非一二線城市企業的成功上市。這是大多數美元基金學習不來的經驗。
相較于美元基金的競争,肖冰坦言更應該注意産業資本和國資投資機構。雖然現在産業資本來勢洶洶,但VC和他們還是有很多合作的機會,比如達晨就曾與國内頭部半導體産業資本聯手投了多個項目;至于國資機構,他們在效率上存在短闆,對風險警惕性較高,所以往往參與後期融資。過去幾年,産業資本和國資機構擡高估值的現象屢見不鮮,肖冰給出自己的建議:盡量往早投,差異化競争。
VC是一個周期性極強的行業,投資人有時就像個莊稼漢,有豐年,有欠年,風調雨順要去播種,狂風暴雨時也得去種地,才有可能逆周期投資,順周期收獲。回望過去22年,達晨在每次危機之後都能迎來爆發一樣,這一次,應該也不會例外。
本文來源rrh123,作者:劉博 劉全,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312.shtml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