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公衆号“饒議科學”在文章中做出“市面上的益生菌全是假藥”的論斷,一下子引起軒然大波。
在文章中,也許是寫嗨了,*科學家、網紅科普大V饒毅拿出關于益生菌全盤否定的論斷,“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有效應用的藥品”。
由于饒毅之前不斷進行科學打假的成功經曆,以及教授的身份,使得這篇公衆号文章一出,便迅速在媒體圈爆紅,該事件也成爲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他因爲屢次出手打假,如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等人論文造假,又因言辭犀利,被稱爲學術界的“打假鬥士”。他本人也經常針對熱點話題做嚴肅的科普解讀。
不過,他此前舉報的多是有一定學術成就的“大人物”,雖然最後都未能真正坐實舉報内容,還是不免引起學術界震蕩,這也使他成爲很多管理者、學者、專業人士頭疼的角色。
也正因此,他發表的針對益生菌的論斷引來了行業和消費者廣泛讨論:益生菌真的是“假藥”嗎?益生菌是智商稅嗎?在該篇文章的評論區,不少讀者反饋稱“自己給益生菌交了智商稅”。微博上,一些消費者也提出了質疑。
“再也不買益生菌”,成爲很多消費者在微博評論區主要的觀點。“看完文章後,趕緊把家裏之前給孩子囤的益生菌産品都扔了,怕給吃壞了。”一位寶媽如此說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市場動向甚至引發相關企業股價波動。
由此,饒毅也被戲稱爲“益生菌”行業的公敵:一句話不僅讓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也讓消費者開始“抛棄”益生菌。
這已從一個學術打假變成了對于一個單獨市場的打擊。可真正需要解答的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益生菌是“假藥”嗎?益生菌行業有可能因此被“團滅”嗎?
1
饒毅炮轟的背後
炮轟益生菌能引發如此大的關注,是因爲饒毅專業背景過硬。
上世紀80年代,饒毅留學美國并在美國知名院校任職多年。2007年回國後,出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此後曆任北大理學部主任、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2019年開始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關于他,讓人津津樂道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宣布以後不再成爲候選人;另一件事就是堅持不斷打假。
饒毅一直緻力于中國的學術打假活動。最*的,還是他在2019年底“一箭三發”,對準國内學術圈三位大人物。
2019年,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論文造假,将“學術造假”這一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引發了一場國内“學術界大地震”。
饒毅在舉報信中稱,“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爲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然而有意思的是,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發布了《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根據科技部的後續複核,發現饒毅舉報的三位科學家論文不存在造假嫌疑,但是部分圖片引用不規範、數據處理有相應的瑕疵,對相關人員已經做了訓誡、談話、停止相應職務等處理。
就在科技部出調查結果的當晚,饒毅表示不服,又向中科院道德委發出了一封對裴鋼學術不端的舉報信。結果幾日後中科院道德委表示,“科技部已有結論,中科院不再進行相應調查”。
當時饒毅炮轟三位知名科學家的消息,也是經媒體報道迅速放大,被廣大讀者熟知,并認爲其是挑戰學術霸權和拯救學術風氣的“旗手”,但最後的結果又讓所有人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饒毅教授的行爲。
換句話說,網友心目中那個挑戰學術不公的饒毅教授,真正舉報事實的認定,可能跟所有人的感知存在很大出入。
但饒毅依然沒有停下打假乃至針對自己覺得不合理事件發聲的頻率。
某種意義上,這位科學家、大網紅發聲準确性并沒有得到評估,哪怕之前針對學術界“大人物”的舉報,最終被科技部認定不成立。但其帶來的影響卻無法估量,有時候甚至是對一個産業毀滅性的打擊。
2
懵逼的“益生菌”
實際上,益生菌并不是一種“細菌”,而是一類細菌,也就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
目前全球公認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家梅切尼科夫。他認爲,食用含有乳酸菌的發酵乳制品,能夠促進健康、延長壽命,而其作用機理,就是乳酸菌伴随食物進入腸道,抑制了有害菌。
腸道菌群相關研究認爲,腸道微生物也是一個生态系統,如果有害細菌占據主導地位,就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反之如果保證益生菌的平衡則會降低獲得疾病的可能性。根據相應的數據和科研論文,全球範圍内認可的益生菌有400多種。
中國目前還沒有法規層面上對“益生菌”的定義,但在實踐中,衛生主管部門發布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和《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用這種形式來規範中國食品、藥品企業使用益生菌。最新版是2021年修訂的,其中規定可用菌種有16種。
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益生菌産品多達數百種。其中屬于藥物的很少,而且藥品大部分都跟胃腸益生菌重建治療胃腸炎有關,類似整腸生這類,剩餘絕大多數益生菌産品都是保健品或者食品。
根據中國保健協會的數據,2020年國内益生菌産品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爲879.8億元。而歐睿國際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意大利,位居全球*,并且仍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長。
從整個益生菌産業鏈來看,目前國際益生菌産業上遊專利申請主要由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傳統的益生菌開發強國壟斷,全球原料供應也被丹麥科漢森與美國杜邦等寡頭壟斷。産業鏈下遊市場競争相對充分,産品主要可分爲益生菌食品、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和益生菌原料三大類,分别占比85.9%、8.6%、5.6%。
在這樣的市場前景下,越來越多國際知名企業紛紛湧入,已經在益生菌市場呈現強者競争、百花齊放的局面。
我國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市場,特别是電商渠道,依舊被由外資品牌占領,大量外資品牌進入電商國際平台進行銷售。數據顯示,2017年淘寶平台銷量前*爲澳大利亞life space、美國swanson和日本酵素reperfe,占整體市場銷量的65%。
天貓健康數據顯示,作爲天貓上的高增長垂直賽道,益生菌品類近3年平均增長率超過80%。2022年6月,益生菌在天貓平台的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長了6成。
最近幾年,我國益生菌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各大廠商、品牌先後發力。就當前市場格局來看,大緻分爲四類,一是以湯臣倍健、健合爲代表的營養保健品龍頭;二是以科拓生物、華大基因爲代表的本土研發型企業;三是以Wonderlab、Keep、每日的菌等爲代表的新消費品牌。四是以乳企爲主的乳酸菌相關産品。四大類型對應的産品形态各不相同,但大緻可分爲乳品、食品飲料類以及膳食補充劑。
而從國内益生菌膳食補充劑或益生菌制劑來看,高端品牌如紐曼思、合生元、華大基因、中益企業、昂立一号等選多選用進口菌株。面向人群和功效來看,目前主要用于嬰兒益生菌菌粉居多,功效以腸道調節爲主。近年來,面向多個群體的專業益生菌企業也逐漸興起。
另外、蒙牛、伊利、君樂寶、養樂多等乳制品企業也紛紛結合益生菌推出相應的保健食品、奶制品,早已成功打開市場;而各大保健品的企業合生元、江中藥業、無限極、麗珠、湯臣倍健等近年在益生菌市場的動作也一直沒停。
國際方面,最近一年内美國康萃樂Culturelle、樂力Osteoform、紐曼思Numans、法國漢臣氏High Change、瑞典拜奧Biogaia等國際巨頭也紛紛加大在中國的市場投入,推出從嬰幼兒到成人的益生菌保健品,開始不斷搶占市場份額。
而對于乳酸菌市場,消費者的感知度會更深。如在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的養樂多,這款乳酸菌飲料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日均銷售已達750萬瓶。全球八強乳品企業蒙牛旗下優益C全線産品采用的都是自主研發的中國益生菌。而經過16年的研發,經過數以萬計的菌株篩選和上千萬人群臨床試驗,優益C研發團隊已構建起豐富的自主研發的益生菌庫。
某種意義上講,益生菌乃至乳酸菌已發展成爲一個規模巨大的成熟賽道。很多國際大廠在産品和技術層面的研發投入也極其龐大。
因此,這樣成熟賽道到今天被一位科學家“網紅”全盤否定,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
3
影響力大的公知
作爲科學家和公知、大V,饒毅的影響力毋庸置疑。
這篇讨伐益生菌的文章出來之後迅速引發行業的震動,很多消費者在微博上面留言聲讨,紛紛表明不再購買益生菌、乳酸菌相關産品。受此影響,相關企業的股價應聲而降,已經形成了對于行業負面的沖擊波。
當天,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出現小幅下跌,如華大基因下降2.39%,科拓生物下跌2.36%,萊茵生物下降2.79%。
“這兩天,整個公關部門一直在忙,我們不停地拟定各種預案,還不停地配合市場部安撫各地前來總部的經銷商”,一家國際知名保健品巨頭中國區的公關總監負責人這樣對「子彈财觀」表示,他很遺憾現在的無妄之災。
“關鍵是饒毅老師的學術地位和網紅大V身份殺傷力太大了,這種知名學者的發言,對消費者的引導作用非常直接有效。”他進一步介紹到:“現在已經有消費者在公司‘兩微’文章下面留言要求退貨,作爲國際知名的保健品生産商,這種因爲網紅發言造成的退貨,我們還是*次遇到。”
很顯然,這一事件對益生菌企業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公司投入重金研發的新産品,原本在這個季度要上市,現在相應的計劃已經暫停,後續的安排可能要根據市場的變動再進行布置。”
而香港資深金融分析師林曦則認爲,很多時候網紅的一句話引發企業股價的波動,是企業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之一。
“我們對這一事情進行了前後的深度調查和數據搜集,發現饒毅老師這篇文章出來之後,15個小時相應平台的報道和轉發,已經超過上熱搜的數據值”,他解釋道,這意味着這件事情已經從一個簡單的學術争執上升到公衆熱點事件。
基于輿情數據分析,他認爲,在相應報道和轉發文章下面留言的絕大多數都是益生菌消費者,“出于對科學家的信任,聲明不再購買益生菌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這對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來說有些太過了。科學家與網紅應該是兩個對立群體,科學是嚴謹的,饒毅老師并沒有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或者在醫學角度上的實驗來證明‘益生菌是假藥’的觀點,反而利用網紅身份直接斷然下定義,這顯然也違背科學的嚴謹本質。”
關鍵,這個正在發展的行業受到影響太大,原因隻是一個不嚴謹但非常*的“網紅”論斷。林曦表示:“這是科技大V影響力的體現,同時也是這個行業特别不穩定的因素。”
饒毅以公知身份所作的論斷,對益生菌行業的打擊非常大,也使得産品的研發以及市場的前景都蒙上了陰影。毫不誇張地說,饒毅作爲公衆人物,一句話讓其成爲了“行業公敵”。
那麽,該事件後,益生菌行業未來會否因此一蹶不振,最終化爲曆史的塵埃,還是會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這需要時間去證明。
*能确認的是,一個新的行業培養出來非常不容易,但被毀掉,可能就是幾句話的事。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