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
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
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
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
危机后,各国实施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边际效应越来越小,对此,各国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实施了以量化宽松为支撑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体系。发达经济体实施零利率政策,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和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我国也在传统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充裕,保持利率稳定,政策调控从总量调控向微观、结构性性调控转变。
(一)公开市场操作日常化,保持流动性充裕
2016年2月,央行公告,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如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未开展操作,也将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予以说明。标志着央行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操作频率由以往的每周二、周四开展操作提高到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另外,八部委也在2016年2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综合运用SLO、SLF等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这意味公开市场操作实现长期“日常化”,央行短期货币工具更加灵活。
(二)央行引入利率走廊机制,减小利率波动幅度
危机后,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引发全球流动性充裕,但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逐步复苏,量化宽松预期退出,投资者或决策者形成恐慌的预期心理,加之杠杆、期限错配的环境,造就国内银行间市场短期拆借利率大幅波动,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上升,对实体经济融资造成影响。为抑制短期利率大幅波动,我国央行引入了利率走廊机制,即利用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利率在走廊下限,SLF利率为利率走廊上限,构成短期利率走廊,央行利率间接调控已基本建立起“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的模式,具体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拆借和回购利率稳定在利率走廊内,通过向商业银行的融资利率来施加影响,若利率超过上限,金融机构可以向央行融资;降至下限,央行会减少流动性,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减少利率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