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智能手表成爲了手腕上不可或缺的“時尚單品”。
這個8月,“國産智能手表有多卷”、“研究證明,智能手表能減肥”、“年輕人有多愛智能手表”,一連多個熱搜,将智能手表拽進了大衆視野當中。人們這才發現,有很多人除了充電時不得不摘下外,其餘時間會一直戴着智能手表,運動記錄、健康監測、接打電話……它的一系列功能已經讓無數用戶難以割舍。
而同在這個8月,OPPO、小米、三星都瞄準中高端人群,發布了千元以上級别的新款智能手表。9月,蘋果的Apple Watch S8也即将面世。
過去幾年裏,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基本飽和,出貨量曾連續四年下滑。手機廠商一直在尋找新的增長點,各家紛紛确立了IoT策略,智能手表便是重要一環。各家在智能手表的功能、續航等各個層面都在加速叠代。
到今年,整個消費電子産品市場更是不太景氣,智能手表市場的表現反而略好一些。從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來看,上半年,手機、電腦、平闆的出貨量都沒有明顯增長,尤其是手機出貨量出現大幅下滑,二季度下跌到了七年前的水平;智能手表卻有逆勢反彈的迹象,近日,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全球智能手表市場報告顯示,二季度期間,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3%。
相比手機,客單價更低的智能手表或許帶來的利潤有限,但廠商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還存在增量的市場。
誰入了智能手表的坑?
作爲一名公立校老師,郭琳一直有一個煩惱,上課時如果看手機、接電話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狀态, 還會讓學生們分心。但是,如果不用手機,又可能會漏掉一些來自家長的電話,或是來自家長或工作方面的重要信息。
爲了解決這個困擾,去年郭琳入手了一款智能手表。使用安卓手機的她發現,市場上的智能手表真是五花八門。從各大手機廠商,到老牌手表廠商,以及近幾年智能手表領域的新興品牌,市場上主流産品的價格從一兩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
入局較早的華爲、小米的智能手表産品線覆蓋範圍廣泛;老牌手表廠商佳明則是聚焦高端運動系列;小米生态鏈企業華米科技的Amazfit系列産品,也已經在全球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Counterpoint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期間全球智能手表市場出貨量同比攀升了13%,排名前八的智能手表品牌分别爲蘋果、三星、華爲、Fire-Boltt、Noise、小米、佳明、Amazfit(華米)。
最後,考慮到和手機生态的适配性,郭琳還是決定選擇同品牌廠商的手表,又把篩選标準确定爲,即便脫離手機,也可以有獨立通訊功能,很快,她便花了不到2000塊定了一塊智能手表。
自那以後,郭琳上課時隻要帶着智能手表,每次有來電或者有信息,手表震動一下就可以收到提示,而且還不會發出聲音影響到學生們。這一點,讓郭琳很是滿意。
郭琳是出于手機的輔助功能而入坑智能手表,更多人選擇智能手表,是爲了健康監測。今年5月,艾媒咨詢相關數據顯示,在智能手表的衆多功能中,健康數據監測是受訪用戶常用的功能,占比61.1%;其次,GPS定位和運動記錄功能,分别占比55.7%和54.7%。
不過,殊途同歸。很多智能手表用戶們最初被打動的點很簡單,但慢慢就成爲了智能手表的重度用戶,郭琳就是這樣。
現如今,早上起床時,她是在智能手表的鬧鍾中醒來;起床後,可以直接設置當天的待辦事項,屆時智能手表也會提醒;買東西時,可以直接用智能手表進行支付;運動時,開啓運動模式,智能手表便會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并記錄健身數據;遊玩打卡,個人拍攝不方便時,也可以通過智能手表遠程操作按下快門;晚上睡覺後,智能手表還會爲自己監測睡眠質量。
郭琳用一句話總結智能手表的作用:“可能對生活沒有特别大的改變,但作用又會在一些細節之處顯現。”
和郭琳一樣,越來越多年輕人把智能手表當成了生活必備。一位智能手表骨灰級用戶總結稱,用戶對于手表主要關注的功能,包括健康監測(心率、睡眠、血氧檢測等)、續航、鬧鍾、消息提醒、移動支付、手機控制等。
瞄準這些功能,越來越多廠商們都加入了智能手表這個市場,不斷叠代,想要分一杯羹。
智能手表廠商們有多卷?
智能手表誕生自上個世紀,直到2014年蘋果發布*代Apple Watch起,新一輪“手腕上的戰争”才愈演愈烈。
Counterpoint公布的智能手表2022年*季度的市場調研顯示,蘋果市場份額爲29.3%,*;*名三星的市場份額爲9.2%,僅是*名的三分之一左右。小米繼上一季度位列第四之後,二季度期間,又位列第六。由于印度智能手表市場同比增長了347%,面向這一市場的印度國産品牌Fire-Boltt和Noise的排位快速提升。
*名蘋果,其智能手機的優勢就在于其自主研發的A系列芯片、iOS操作系統以及相應的軟件生态,Apple Watch的優勢同樣在于其芯片性能和軟件生态,也同樣走高端路線,2021年發布的Apple Watch S7,起售價格爲2999元。
國産手機廠商中,華爲和小米的市場份額相對靠前。
華爲從2015年*款智能手表華爲 Watch問世,到如今已經擁有入門級别的Fit系列、主打運動和健康場景的GT系列、主打智慧場景比如商務辦公的數字系列以及專業健康場景的Watch D,産品線價位覆蓋幾百元到三四千元的區間。
小米從2014年起涉足智能手環,如今已經更新到第七代,在2019年正式進軍智能手表,現如今有面向運動場景、價格在千元以下的Color系列,以及面向商務場景的小米 Watch S1系列,價格在1000-1500元的區間上下。
後來者OPPO和vivo是在2020年才加入智能手表的戰争,推出*代産品。其中,OPPO在今年8月剛更新至第三代,推出的OPPO Watch 3系列,價格在1500-2000元的區間上下,去年*代上線時,還曾打出過“安卓表皇”的稱号。vivo智能手表的新款産品還停留在去年更新的vivo Watch 2,起售價格爲1299元。
從功能和外觀上來說,國産廠商們在智能手表方面的探索趨勢,可以說是“智能手環手表化、智能手表高端化”。
廠商們對于智能手環的設計,首先從外觀上,智能手環的屏幕越來越大,越來越和智能手表難以區分。從以前的細窄條形向方形發展,而且在智能手環上堆放越來越多的功能,手表表盤、藍牙接打電話、虛拟支付這些原本智能手表的配備,也都出現在了智能手環上。
而廠商們的旗艦智能手表,也在嘗試通過“堆料”、“堆功能”等形式,不斷上探價格,都達到了千元以上。在衆多功能中,健康監測功能和運動是廠商們極其看重的叠代方向。健康監測中,心率、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和血氧是五大重要指标。華爲、小米、OPPO的智能手表,都紛紛宣稱已經支持100多種運動模式。今年4月,華爲發布的WATCH GT 3 Pro,還把檢測動脈硬化這一專利投入了實際應用。
過去幾年,智能手表究竟是智能手機的附庸,還是應當成爲獨立智能設備,一直是從業者們探讨的問題。2019年,小米*發布智能手表時,小米創始人雷軍的觀點是,隻有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機,才叫真正的智能手表,市場上絕大部分智能手表其實是大号手環。
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場占據頭部位置的Apple Watch,2017年支持eSIM,能夠獨立接打電話,2019年Apple Watch OS升級後,Apple Watch有了獨立的應用商城,*可以直接基于手表開發各種APP,智能手表的獨立性進一步提升。
接下來,國産手機廠商的旗艦智能手表,也都推出了走獨立智能設備路線的系列,隻是,在軟件生态上相較蘋果還依然需要補課。以華爲舉例,華爲智能手表去年開始搭載鴻蒙操作系統,但生态建設依然是鴻蒙系統面臨的*挑戰。而處于安卓生态中的小米、OPPO,在智能手表軟件操作系統上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也爲應用廠商們的開發增加了難度,适配的軟件應用還遠遠比不上Apple Watch的應用商城數量。
不過,國産手機廠商也早已攻上Apple Watch的軟肋,卷起了續航。智能手表一直面臨着“智能和續航難兩全”的難題。Apple Watch的獨特優勢是芯片性能強大, 但續航問題一直被诟病,用戶到目前爲止還需要一天一充。而國産廠商的旗艦智能手表産品,在以省電爲核心的超續航模式下能夠使用半個月,全智能模式下也能三四天一充電。
無論如何,手機廠商們的重要發布會上,智能手表已經成爲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智能手表狂卷背後,廠商的增長焦慮
往更深層看,廠商們狂卷智能手表,是盯上了其背後廣大的IoT戰場。
在過去幾年裏,全球手機市場皆因創新瓶頸而陷入增長難題。直到5G的出現,加速了物聯網的發展,萬物互聯的時代也意味着新機會的出現,IoT業務被視爲蘊藏着巨大的商業價值。手機廠商們手握重要的“控制中樞”,都确立了其IoT策略。
布局IoT,國産手機廠商中華爲、小米下場較早,其中華爲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1+8+N”的全場景智慧化策略,手表便是“8”個IoT設備中的一環,隻是由于其中的“1”,也就是手機這一核心因芯片的原因份額不斷下滑,這一策略很少再被提起。但是,華爲強調要在智能終端領域保持競争力,IoT業務依然是其終端業務的重點。
至于小米,從2019年的“手機+AIoT”,演變至2020年的“手機XAIoT”戰略,IoT業務已經爲小米帶來了大比例營收。其最新财報顯示,IoT與生活消費産品爲小米貢獻了接近30%的營收。
OPPO、vivo在IoT戰略上,都屬于後來者,不過二者的表現卻并不相同。
OPPO顯得有些着急,在奮力追趕,快速進入了可穿戴(智能手表和手環)、電視、TWS耳機這幾個熱門細分領域,在2021年成立事業群,将獨立發展,自負盈虧,可見其焦慮。今年8月底,OPPO還要發布代号爲“潘塔納爾”的智能跨端系統,從軟件層面升級打造IoT生态。至于vivo,時至今日外界對其IoT産品的了解,依然并不算多,vivo的IoT戰略,并不激進。
從各家的IoT策略來看,未來很有可能成爲物聯網時代随身入口的智能手表,正成爲重要一環。以往,智能手表一直被視爲是剛需性不強,但如今在功能和實用水平上已經大大提升,它已經從“有些雞肋的存在”,成爲一些人的離不開的智能産品。
和Apple Watch相比,國産手機廠商們在智能手表的核心芯片和軟件生态上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手機廠商們的優勢在于,同一品牌的智能手表和手機生态的适配性和流暢度是難以替代的。智能手表所處的IoT生态,能夠爲廠商留住更多的用戶,進而爲手機業務帶來加成。
在2022年,受宏觀經濟、通貨膨脹以及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手機市場寒氣逼人。手機廠商們更需要在手機業務之外尋找新的增長點。以往天花闆低、毛利低的一些賽道,現如今也都被廠商們撿起來。比如智能平闆,就是米OV們近兩年重新盯上的産品線。智能手表領域也是如此,廠商們爲了尋找一個新的增長點,也願意多加嘗試。
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飚對深燃表示,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有大概10億左右,這些都是智能手表的潛在用戶,也意味着智能手表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增量空間。
以2021年的數據來看,智能手表是爲數不多能夠維持在年增長20%的細分市場。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爲1.28億塊,同比增長28.31%。這意味着,全球每58個人,就有一個在2021年買了一塊智能手表。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爲295億元,并且這個數字正在逐年攀升,預計2025年超過400億元。不過,和2021年全球市場收入超過4480億美元的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手表市場還隻能算是一個極其微小的市場。
廠商們“兵家必争”的智能手表,是一個天花闆較低、規模較小卻依然處于增長态勢的市場。而當手機市場乏力,越來越貴又缺乏現象級應用的智能手表,又能扛起多少份額?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