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彙儲備。
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币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币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币收入總額大于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彙率的變動能産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币對外彙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币彙率下跌;這是影響彙率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關于國際收支對彙率的作用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葛遜就作出了詳細的闡述,之後,資産組合說也有所提及。所謂國際收支,簡單的說,就是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以及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進口,資金流入,意味着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币的需求增加,則本币會上升。反之,若進口大于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币的需求下降,本币會貶值。
第二,利率。
利率作爲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彙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産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彙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彙彙率的波動産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将導緻該國貨币升值,反之,該國貨币貶值;利率水平的差異,所有貨币學派的理論對利率在彙率波動中的作用都有論及。但是闡述的最爲明确的是70年代後興起的利率評價說。該理論從中短期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彙率的變動。利率對彙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套利資本流動的影響來實現的。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同時抑制國内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币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彙率成負相關的關系。
第三,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緻該國貨币彙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彙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呐本币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競争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彙市場産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緻本币貶值;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币制度下,彙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币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币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币彙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币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币貶值。反之,就趨于升值。
第四,政治局勢。
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彙市場産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叠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彙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外彙彙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他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彙市場中,當某種貨币的買家多于賣家時,買方争相購買,買方力量大于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抛售某種貨币,市場賣方力量占了上風,則彙價必然下跌。
第五,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這是影響彙率波動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據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國民總産值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收入增加會導緻進口産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彙的需求,推動本币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着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有利于促進生産的發展,提高産品的國際競争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彙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币升值。由此看來,經濟增長對彙率的影響是複雜的。但如果考慮到貨币保值的作用,彙兌心理學有另一種解釋。即貨币的價值取決于外彙供需雙方對貨币所作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的對比就是彙率。而一國經濟發展态勢良好,則主觀評價相對就高,該國貨币堅挺。
第六,市場觀點。
所謂的市場觀點是指外彙交易員對未來彙率短期波動方向的預期與認知,而彙率短期的波動往往就是反映市場觀點。市場觀點可以有「正面」與「負面」兩種。當某種貨币的市場觀點被視爲正面的時候,會較諸其他貨币相對強勢;反之,當某種貨币的市場觀點被解釋成負面時,則會比其他貨币相對弱勢。外彙交易員會在已知的經濟情勢下,對市場消息做出最快速的反應,通常他們會預先考慮市場的消息與政府可能宣布的重大措施,并在信息正式公布前采取買進或賣出的動作。市場觀點将會影響消息正式公布後的彙率走勢。例如在政府公布GDP(國内生産毛額)數據之前,市場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該國的貨币彙率可能因此而上漲,萬一公布的結果低于市場的預期時,即使此一數據對該國的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彙率還是有可能因爲失望性賣壓而下跌。相關的消息曝光後,将會影響現存的市場觀點。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