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地救市消息不断,上个星期先有减印花税、停IPO等提振股市消息,这个星期又轮到内房,内地四大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措施正式实施,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只要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房,不论有没有贷款纪录,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可按首套住房认定。措施实施后,京沪楼市成交急增,楼价亦保持平稳。消息一出,市场憧憬楼市回暖,一众内房由低位大幅反弹,如果从低位计,随时反弹幅度超过两倍。
若只看财经新闻标题,内房几日升幅那么多,很容易会被标题所吸引,认为一切好转,不买内房便很蚀底,但是如果打开它们的股价图,很多都是从高位跌了很大下来,由于基数低,就算由低位反弹的幅度很大,对于大部份坐着内房蟹货的投资者来说,依旧损失惨重,实际分别不大。就以前蓝筹碧桂圆为例,2018年高位19.16,最近最低跌至0.69,跌幅超过96%,就算以星期三收市价1.22计,较最低位升了超过7成,但仍较高位跌超过93%,不见得好在那里。
当然,很多人总是被这些幅度所吸引,所以喜欢捞底,因为一旦捞到了底,便能大赚,只要成功搏多几次,发达可期。可是真的有这么容易吗?要知道喜欢捞底的投资者,当他们认为抵买的时候,便已经出手,未见底前,中间可能已经捞了很多次,输了不少。
要看一种操作手法是否有成效,我们不能只看成功的那一次,而是要从整体去看。当然,如果本身很有耐性,一路跌都没有出手,而又很有方法,到真的极度恐慌时才出手,而过往自己出手捞得的,很多时都接近低位,最终这种做法经过长时间考验,都是有利可途的,当然没有问题,可以继续用阁下的方法捞底。但相反,如果跟很多投资者一样,见股价不断下跌,感觉便宜,或觉得超卖便去捞底,而可能现在还坐着一堆上一浪的蟹货,纵使见到由低位抽升的幅度很吸引,如果捞底的做法过往没有令你拉匀赚到钱,便应该反思这种捞底的做法是否正确。当不断去捞,总有一次会是捞到,但之前捞错的,真是多多都未够输。
很多人关心内房是否已经见政策底、市场底?是否可以买?我没有水晶球,我不能保证它们是否一定不会升,我不希望大家从买大细的角度,硬要参与、不是买中便是买错,而是想大家从操作的角度去看,长期拣弱势股捞底是非常危险的事。
投资从来都是找优质、有增长、有前景的公司,而不是找一些有危机的公司,因为跌了很多而买。只要记着这个道理,无论内房升跌,也不太关我们的事,它们无论如何都不算是优质强势股,怎也不会是我们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