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今天的话题是:为什么海运运费价格还在加速上涨?
乱!怎一个乱字了得。受疫情影响,目前全球物流,尤其是海运犹如一个大型“车祸”现场。
全球产业链的同步失控,犹如失去了信号灯的城市,车祸连连、交通大拥堵。
有的货轮在港口淤塞压港,有的货轮却无货可运。有的航线船只极为短缺,有的航线却已经拥挤不堪。从中国去往美国的集装箱一仓难求,从美国驶向中国的船只却又在放空仓。
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上周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连续4个交易日上涨,其中上周五BDI报3566点,较年初上涨159%,是2020年疫情之初的近6倍,创出11年新高。
由中国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指数近期一度突破3000点关口,也再创历史新高。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原本平衡的运费,也已经严重扭曲。从中国到美国的运费,已经达到从美国到中国运费的5倍。
全球化赖以维继的物流“传送带”,海运交通体系被疫情打乱。并且,在历经两年的时间之后,整个体系非但没有恢复,反而越加混乱。
飙升的航运价格,已经让各国进出口企业难以为继。运费甚至已经超过了产品价格。
如果说这种情况发生在疫情之初,还可以理解。毕竟全世界港口都处在“如临大敌”的封港状态。海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运费上涨理所应当。
但是,随着疫情的缓解,世界经济的恢复,为什么海运运费依然在加速上涨?船还是那些船,货物量甚至还没有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
即使是货物进出口更多地集中向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那么市场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
是船只不够吗?是港口不够吗?还是另有隐情?
原本应该有更多的船只参与中国航线的运输。两年的时间,也够造船厂生产更多的船只,港口增加更多的吞吐能力,但是,情况却并没有改善。
如果说,2021年初,由于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盐田港因疫情被封闭,曾经导致了船只压港,运费大幅上涨。如今,盐田港早已经解封,中国也加快了检疫、通关进度,那么为什么运费价格却还在上涨?
导致目前海运价格高企的罪魁祸首,最根本的可能还不是运力的问题。
就如同一台机器,需要通过漫长的,环绕半个地球的“传送带”才能将各个零件连接。原先,大家还可以在市场需求和美元循环的节律下,维持同步运转。
然而,疫情和美元的泛滥却打破了整部机器的运转频率。有的零件在加速旋转,有的零件则明显慢了半拍,还有的零件甚至直接躺平、原地不动。
作为总调节的美元循环却还在一个劲地放水,不断向“传送带”上加码。大宗商品价格飞涨,通胀高企,更是直接刺激航运费用的飙升。
整个世界产业链正处于断裂的边缘。海运价格只是其中最直观的表现。
例如,关键零配件的短缺、芯片的短缺都会导致世界造船能力的停滞。
又例如,美国制造能力的萎缩,美国对于中国的科技封锁,以及中国采取的贸易反制、进口替代和供应链转移,也同样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的失衡,导致集装箱在中美之间分布得极端不均,大大提高了运输成本。
市场原先调节机制已经失灵。目前的海运市场机制已经难以适应世界的变化。
那么,目前世界海运定价机制又是如何?定价权究竟由谁在掌握?
中国如此庞大的出口量和运输船队,为什么不能掌握海运价格,从而为自己的出口企业“保驾护航”
这背后又是一层更为复杂,牵扯到全球产业体系和金融结算、担保、保险体系的深刻变革。
简单的货物出口、以量取胜,还不足以挑战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的固有秩序。近百年来形成的海运体系,和铁路运输截然不同,和世界霸权一样,是世界霸权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目前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多条欧亚大陆桥建设,形成了铁路交通对海运交通的挑战。但是,由于先天条件约束,陆运运力依然只是海运的1/5,成本更是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