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看待国际收支反映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国际收支是指中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是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初次收入、二次收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及储备资产等各类交易的全面记录,也是对相关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总体反映。分析中国对外经济状况,应全面考察各类交易项目变动情况,而不能仅着眼于进出口及股票债券投资。
从资金来源看,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以及各类外资净流入,是中国形成对外资产和开展对外投资的基础。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经常账户顺差和各类外资净流入合计5656亿美元。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227亿美元,占比22%;各类外资净流入4428亿美元,占比78%。
经常账户下,上半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2382亿美元,主要是出口较快增长,体现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服务贸易逆差505亿美元,反映出全球疫情持续抑制人员跨境流动,旅行逆差明显收窄;投资收益逆差716亿美元,主要是中国工业生产延续恢复态势,利润保持良好增势,为来华各类投资收益增长提供了基础。
外资净流入中,直接投资1770亿美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境外中长期资本的持续吸引力;证券投资1184亿美元,源于境外投资者继续增配境内证券;存贷款等其他投资1515亿美元,主要是境外银行同业和企业将资金存入境内银行。
从资金运用看,中国民间部门对外资产明显增加,官方储备资产小幅增长。2021年上半年,中国对外各类投资净流出4990亿美元,其中,民间部门对外投资净流出4140亿美元,占比83%;官方储备资产交易净增加850亿美元,占比17%,这不同于储备余额变动,后者还受汇率折算、资产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影响。民间部门对外投资中,直接投资557亿美元,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理性,增长比较平稳;证券投资986亿美元,其中国内居民通过“港股通”和“基金互认”等渠道投资境外特别是中国香港市场600亿美元,多元化配置资产的需求继续释放;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2653亿美元,主要是境内主体因流动性管理需要增加在境外的存贷资金运用,以及境内机构境外应收款增加。
注: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差异为净误差与遗漏。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时点不同等原因,会使得各交易项目难以完全平衡,形成统计残差项,即净误差与遗漏。2021年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666亿美元,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量之比为-2.5%,是近年来较低水平,处于国际认可的合理范围内。
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运行呈现新特征,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和逻辑进行分析。
第一,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不再是国际收支高顺差对应储备高增长的模式。初步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常账户顺差有所增加,但与GDP之比为1.6%,依然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资本项下跨境双向投资保持活跃,资金流出入总体均衡;外汇储备余额在汇率折算、资产价格、投资收益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实现自主平衡,这也充分体现了汇率较好地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第二,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稳步推进,不再是储备资产高居半壁江山以上的局面。近年来储备资产在中国对外资产中的比重合理回落,2016年起降至一半以下,2021年6月末为37%。中国银行、企业等民间部门持有的对外资产比重相应提升,目前已成为中国对外资金运用的主体,6月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形式的资产分别占中国对外资产的27%、11%和24%,这有助于优化中国对外投资及收益的结构,也有助于民间部门提升对外资产负债的匹配度。
未来,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相关的资金来源和运用将继续实现自主平衡,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