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帶着華爲色彩的IPO即将誕生。
rrh123獲悉,深圳一博科技(簡稱爲“一博科技”)不久前正式通過深交所創業闆上市委審批。這是一家從冷僻行業跑出來的創業公司,背後站着七位實際控制人,他們都有着一個共同身份——華爲前員工。
其中,董事長湯昌茂曾是華爲工程師,負責以PCB爲主的單闆電磁兼容研究工作。2003年,在華爲鼓勵内部創業的背景下,湯昌茂帶着華爲同事柯漢生一同創辦一博科技。随後,該公司陸續從華爲招募了王燦鍾、鄭宇峰、朱興建、李慶海、吳均等幾位工程師,一同紮根在PCB行業。曆時18年,這7位華爲前同事即将一同走上IPO敲鍾舞台。
這并非個例。從華爲走出來的創始人蔚然成軍,已經是創投圈一抹靓麗的風景線。曾一手創立小牛電動的李一男、華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汪、創夢天地創始人陳湘宇、深信服創始人何朝曦、宇視科技創始人張鵬國、UCloud創始人季昕華、雲之訊創始人彭玉龍、威努特技術創始人龍國東、彙川技術創始人朱興明、鼎漢技術創始人顧慶偉.....帶有狼性基因的華爲人自成一派,成爲了硬科技創業江湖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七位華爲老同事,創業18年
聯手做出一個罕見IPO
這是一家充滿了華爲基因的企業。
時間回到1998年,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的湯昌茂,加入了華爲公司深圳總部,先後擔任CAD研究部工程師、高工、硬件組經理。當時,湯昌茂算是華爲互連部門中第一代研究闆級EMC(電磁兼容)的人員,在他的主導下彙編了華爲第一部EMC設計指導文檔,裏面包含了許多EMC闆級的設計經驗。
一博科技董事長 湯昌茂
湯昌茂在華爲工作期間,正值華爲産品進入海外市場遭遇電磁兼容認證的技術壁壘。爲此,華爲從各産品線、技術部門抽調技術精英,組建了一支EMC特别工作小組,湯昌茂作爲CAD研究部的唯一代表,負責以PCB爲主的單闆電磁兼容研究工作。曆經一年多的努力,這支團隊終于攻克EMC難關,并榮獲華爲金牌團隊榮譽。同時,湯昌茂也結識了日後的創業夥伴,同爲華爲工程師的柯漢生。
緊接着,IT行業迎來寒冬,華爲也開始鼓勵内部創業,湯昌茂便萌生了内部創業的念頭,并向上級遞交了内部創業申請。由于華爲内部創業政策很快調整,導緻湯昌茂的申請未能獲批。于是在2002年,湯昌茂辭職離開華爲,與柯漢生一起開啓了創業之路,并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深圳一博科技。
創業離不開人才,湯昌茂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爲此,他聚集了一支從華爲走出的技術大拿團隊。擔任一博科技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的王燦鍾,曾在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華爲工程師;與他同一時期在華爲工作的還有鄭宇峰、朱興建、李慶海、吳均等。其中,李慶海還曾與李一男在北京港灣網絡共事過,從2001年一直幹到2006年,直到港灣網絡被華爲收購。但是,李慶海沒有跟着李一男回歸華爲,而是選擇加入一博科技。
憑借在PCB領域的技術積累,一博科技在成立初期就與Intel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被Intel推薦給其下遊客戶,一博科技的客戶群也迅速從IT通訊圈擴展到計算機、服務器、工控領域。在高速PCB的需求逐漸擴大後,爲了解決後端的制造瓶頸,一博科技在2010年拿出全年投資參股了線路闆廠,實現了從PCB設計向PCB生産的延伸。
在創業過程中,難免遇到挑戰。2011 年,湯昌茂與團隊在跟進Intel 某重要項目的外發生産期間,原定晚上7點上線,但因産線上批量産品的清尾延誤,直到深夜才排上産線,次日淩晨6點才貼片完成。這樣的經曆,促使一博科技在2013年決定成立SMT(表面貼裝技術)工廠,專門對應研發快件。至此,從PCB研發到PCB生産,再到貼片加工,一博科技一站式的硬件創新平台已然成型。
曆經18年創業之路,湯昌茂與六位前華爲同事,終于即将IPO敲鍾。從股權結構來看,一博科技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爲湯昌茂、王燦鍾、柯漢生、鄭宇峰、朱興建、李慶海、吳均等七名自然人股東,該七名股東合計持有股份占總股本78.34%。一榮俱榮,這支由七位華爲老同事組成的團隊,聯手締造出又一段創業佳話。
一年進賬近6億,
它靠設計電路闆做到上市
看似不起眼的一博科技,靠什麽撐起一個IPO?
或許PCB并不爲外界所熟知,但産業化加速的當下,PCB正顯得愈發重要。作爲電子産品中重要的基礎載體,PCB幾乎可用于所有的電子産品上,被稱作是“電子産品之母”。而 PCB 設計則是PCB産業鏈的核心研發環節,即根據電路原理圖,設計出電路闆,從而實現硬件的特定功能。
根據Prismark發布的數據,2019年和2020年,全球PCB行業産值分别約爲613.11億美元和625億美元。而我國PCB産業的發展尤爲迅猛,2010-2020 年,中國大陸PCB産值從 201.70 億美元增長到351億美元,占全球PCB總産值的從2010年的38.44%提升至2020 年的 56.16%,PCB全球第一大生産基地的地位進一步穩固,預計到2024年中國PCB産值将達到 417.70 億美元。
就PCB設計領域而言,外包滲透率目前僅爲10%左右,市場亦較爲分散。主要參與者包括:第一,具有一定規模及較高設計能力的企業,如一博科技、興森科技、邁威科技、金百澤等,該類企業PCB研發設計人員多爲百人左右及以上;
第二,數量衆多的小規模第三方PCB設計公司,部分以工作室形式存在,該類企業營收規模在幾十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人員規模由2-3人至20人不等。
作爲一家以PCB設計服務爲基礎,同時提供PCBA(印制電路闆裝配)制造服務的一站式硬件創新服務商,一博科技累計服務客戶已達到約5000家。标杆客戶不乏中聯重科、中興、浪潮、聯想、大疆、百度、阿裏巴巴、騰訊、Intel、Apple等國内、國際知名企業的身影。
日益增長的客戶規模,也讓一博科技的營收水漲船高。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一博科技營收分别爲3.4億元、4.05億元、5.73億元和3.32億元;同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爲0.6億元、0.7億元、1.2億元和0.6億元。
研發實力在PCB産業中也至關重要。招股書披露,一博科技目前擁有超過600人的PCB設計研發工程師團隊,人均行業經驗6年以上,資深員工行業經驗超過10年,分布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南京、杭州、武漢、長沙等多個城市。通過對比可看出,一博科技這一點在業内處于較高水平。
但一博科技面臨的風險同樣随時存在。在招股書中,一博科技坦言,若公司不能及時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優化生産工藝,則存在不能适應行業技術進步和工藝升級的風險;此外,由于我國PCB設計綜合型人才較爲缺乏,主要依靠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自主培養,因此仍存在技術人才流失的風險。
爲此,一博科技此次IPO所募集約8億元資金,将全部用于與主營業務相關的兩個項目,其中,1.2億元用于“PCB研發設計中心建設項目”,6.8億元用于“PCBA研制生産線建設項目”。
創投圈隐藏着一個華爲軍團
他們,締造一批上市公司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愈來愈多華爲系創始人,活躍在中國的創投江湖。
最受矚目的當屬李一男。1970年出生的他,在15歲的時候考入了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曾被譽爲少年天才。1992年,就讀研二的李一男進入華爲實習;随後一年,研究生畢業的李一男正式進入華爲工作。
李一男在華爲的升遷速度就算到現在,仍舊無法被超越。兩天升任華爲工程師,半個月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成華爲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總裁,27歲的李一男,成功坐上了華爲副總裁的位置。在外界眼裏,李一男一度被視爲任正非接班人。
但在最風光的時候,李一男離開了華爲。2000年,他離職創辦了港灣網絡,後被華爲收購;2015年,李一男公布了新的創業項目——小牛電動車。因李一男的身份,小牛電動車迅速受到外界熱捧,各路投資人紛至沓來。沒想到,李一男新創業旅途剛剛步入正軌,卻因自己在金沙江創投期間的“内幕交易”,而身陷囹圄。
2017年12月,李一男出獄。第二年,小牛電動上市,李一男站在遠處,看着這個曾經帶有自己印記的企業敲響了納斯達克的上市鍾聲。目前,李一男在梅花創投擔任合夥人一職。
另一位大家熟知的華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汪,同樣出身華爲。1996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的黃汪面臨着就業和深造的關鍵抉擇,最後放棄了在中科大繼續讀研,選擇去華爲工作。工作1年後,黃汪意識到這份年薪10萬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于是他毅然辭職,出來創業。
1998年,黃汪從深圳回合肥創業,此後陸續創辦了3家公司。直到2013年,黃汪幾經波折後,創立了第4家公司 — —智能硬件創新公司華米科技。創立之初,華米科技靠着代工小米手環起家,因而被外界貼上了小米生态鏈公司。用了短短 4 年的時間,黃汪帶着華米科技登陸紐交所,成爲小米生态鏈首家在美上市企業。
還有不少獨具特色的明星創業公司,背後的掌舵者都曾來自華爲。
1982年出生的陳湘宇,畢業後任職于華爲,擔任核心網開發項目的核心技術管理崗位。離開華爲後,他創辦了創夢天地(樂逗遊戲母公司),開發了包括水果忍者、神廟逃亡2、地鐵跑酷、紀念碑谷、夢幻花園等多款國民級手遊。成立3年6個月即登陸納斯達克,創夢天地成爲納斯達克史上最年輕上市公司。而陳湘宇這位80後創業者,亦曾是納斯達克最年輕的上市公司創始人。
此外,深信服創始人何朝曦、宇視科技創始人張鵬國、UCloud創始人季昕華、雲之訊創始人彭玉龍、威努特技術創始人龍國東、彙川技術創始人朱興明、鼎漢技術創始人顧慶偉等,都是從華爲離職後創業有爲的實力派。
一直以來,投資人都會深度跟蹤投資頭部公司的優質高管。自然而然,各大巨頭公司出來的創業者相繼形成了不同的幫系,并且天然承繼了巨頭公司的某種特質。與騰訊系、阿裏系、百度系、美團系創業者不同,華爲系創業者延續華爲的“集團作戰、不屈不撓、奮不顧身、争取市場先機”的狼性精神。
一位瞄準華爲系創始人的投資人曾說過:“華爲軍團出來的創始人接受了那麽多年的嚴格訓練,有着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長處很明顯。在我們看來,這些人特别具備領導一個公司成爲獨角獸或偉大企業的氣質。”而在硬科技創業的當下,這一群硬核創業者開始走到了舞台中央。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