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已經成爲中國科技創業的主線之一。從電商、O2O、移動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企業服務和硬科技,數字科技驅動的結構性機遇越來越成爲創新創業的核心動力。作爲頭部創投機構,紅杉中國的投資組合中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醫療健康等深科技、硬科技領域,已經超過80%。
11月19日,紅杉數字科技全球領袖峰會在上海舉行。這是國内首個由頭部創投機構主辦的國際科技産業大會,以數字科技爲主線,将基礎科學研究、産業落地和商業發展結合,議題囊括智能出行、企業服務、智能硬件、半導體、碳中和、量子科技等多個前沿領域。
在這場大會上,紅杉中國邀請了20餘位國内外頂尖科學家、科技創業者、産業領頭羊以及業界投資人參加,包括微軟董事長兼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DST Global創始人尤裏·米爾納(Yuri Milner),Zoom創始人袁征,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香港科技大學教授、XbotPark機器人部落創始人、深圳科創學院發起人李澤湘,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等。會上,李澤湘以《智能時代的産業創新體系建設》爲主題,進行了一場精彩分享。
李澤湘,坐擁多元身份。在求解智能創新時代這道複雜函數題的過程中,他是一位知名的學者,現任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IEEE Fellow;作爲XbotPark機器人部落創始人,他已經孵化了近百家硬科技企業和五家獨角獸公司;他還發起了深圳科創學院,提供一年體系化的創業教育,全力打造人才培養-項目孵化-科技創業-投資的創新生态系統,最大程度釋放創新能量,造福社會。
以下爲演講實錄,經rrh123(ID:wwwrrh123com)編輯:
李澤湘: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參加紅杉的活動,跟紅杉接觸時間還蠻長的,我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深圳的一個餐館,大概是2013年,那個時候深圳還是以山寨産品知名,我有一個在讀的研究生創辦了一家小公司,思考能不能打造一個國際品牌。當然,對于在深圳這樣的一個小公司要去打造一個國際品牌,我們面臨了無數多的未知,我跟沈南鵬和孫謙在深圳吃了一頓飯,我說能不能介紹我去美國找紅杉的負責人問幾個問題,最後去到美國找到紅杉的主席,我問了他三個問題,回答得非常好,也爲我們後面怎麽走出去起到很大幫助。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XbotPark機器人部落(松山湖))成立的時候,Michael Moritz又專門從美國飛到中國,給松山湖一批年輕人上了一堂課,這是蠻長的過程,後面我們有很多的合作。
我相信今天不管是作爲世界知名的投資公司,還是在座的投資者,都有一個需求,也有一個痛點——需要好的創業者,痛點就是好的創業者實在太少。今天在這裏也有很多創業者,創業者同樣有一個需求,也有一個痛點——需要好的産品經理,痛點就是好的産品經理實在太少。
我相信不管是好的産品經理還是好的創業者,不隻是資本需要、在座企業家需要,社會、國家都需要,他會爲這個社會、這個産業、這個國家,尤其在硬科技領域,帶來非常大的改變。這也是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在這個方面的一些探索,怎麽在今天這個時代培養更多的優秀産品經理、優秀科技創業者。
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是199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成立,這是在香港大灣區、也是大中華區第一所按國際辦學規律的一所研究型大學,創辦者吳佳偉(音),帶領早期的創業者,要在香港、大中華區創辦一所研究型大學,這所研究型大學對今天大灣區,甚至中國,對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影響還在持續散發出來,剛剛30年,是很年輕的學校。
港科大的影響力可以通過一個很小的實驗室,我1992年加入進來,叫自動化技術中心,剛好門牌号是3126。今年是3126實驗室提早慶祝30周年的總結,我們也像所有研究型大學一樣,教書、做研究、培育學生、發表論文。
在過去30年的時間内畢業了差不多100個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他們的去向有個小的統計,1/3的人在大學裏當老師,都是一些知名大學中優秀的老師、學者,1/3在大廠工作,也都做的很好。很重要的數據,1/3的學生創業,創辦了29家公司,這裏面包括固高、大疆,還有一批正在浮出水面的,在行業或者國際上都小有名氣的一批公司。
在同一時期,香港包括港科大,還有很多老師也在開始同樣的探索,3126實驗室還是有些獨特的,其他大部分實驗室,可能學生去向一半在企業,一半在學術界,而這個小實驗室有1/3的學生走向了創業之路。我們也都知道一般的大學實驗室都是以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産品,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是成功率很低的過程,如果能夠走出一兩家公司已經很不容易了,要走出20多家企業來,一定有些很不一樣的做法。
轉變的起點應該是在1999年,當時深圳要開始産業轉型升級,但是深圳一沒有大學,二沒有研究所,人才從哪裏來?開園大會的時候想出了借雞下蛋的方法,把兩個學校的老師、學生吸引到深圳來做一些應用性研究,也許他們能夠創辦1-2家公司。我是第一批帶着我們系的幾個老師來成立這麽一個公司叫固高科技公司,但是那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創業是怎麽回事,一路摸爬滾打,一路犯錯。
今天固高科技已經成爲中國最重要的運動控制公司,爲推動深圳大灣區的裝備産業,甚至中國立下了很重要的工作。但那個時候一個很痛的點是我們的學生一畢業就去美國的大學,極少有學生願意回到深圳參與做這個事情,而且他們的這種學習方式也很難讓他回來做這個事。
沒辦法的情況下,我跟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校長王書國(音)說,我幫你來承包一個學科部,用港科的辦學模式來培養一批學生,爲深圳的産業發展做準備工作,所以在九年多的時間内培育了300多學生。
教育到底有沒有作用,必須通過實踐,所以組織了一批學生創辦了一家公司叫比銳,這批學生在大疆當時的發展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很遺憾,在關鍵的時刻,當時的比銳技術很好,市場很好,但團隊合作出了問題。最後我們反省,團隊合作是我們教育體系裏面最缺的一個環節,在研究生階段再強調這方面已經也點過晚。這些孩子還比較争氣,他們又爬了起來創建了七八家公司。
早期港科大的課程都是按美國研究型大學,像斯坦福這些學校,MIT課程體系,等于直接搬過來的。有一個特點我們也都很熟悉,學生從數學、物理一步步的學下去,一直學到大學四年級才有畢業設計,把以前的知識融合起來,當發現不對的時候已經太晚上了,而且當時的學生也沒興趣,說看不到這個東西怎麽用的,去學三年基本的東西,很多學生都找不到爲什麽要學這些東西。後面我教了一門機器人比賽課程,這門課程要求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年紀的學生混在一塊,用八個月的時間設計、制作、調試幾台機器人,爲了快速的叠代,他們要到深圳去采購零部件,到深圳做PCB,然後運回到港科大,完成快速叠代的過程。他們學到了後面創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所以在這裏面走出了一批能夠創業的學生。
搭建的過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這裏面有很多創業者。之前東莞的産業,要麽是外面來的企業,要麽是從深圳撿漏撿過來的,運氣好可以撿華爲、移動,運氣不好撿一些生産企業,我們當時跟東莞的政府講,一個地方要發展,學會培育自己的科技公司。所以當時東莞政府膽子也很大,跟三個老師成立了一個孵化平台叫松山湖機器人基地(XbotPark機器人部落(松山湖)),在這個支持之下我們開始了探索,到世界各個地方,香港、内地、美國、歐洲,到處去忽悠年輕人過來,就像當年深圳到港科大把我們忽悠過來一樣。
六年後基地(XbotPark機器人部落)有了一些初步的卓越成績了,我們孵化了60來個項目,到今天還活着的達到80%,有15%已經成爲獨角獸,或者是未來1-2年也會進入這個門檻。剩下的隻要不死就有希望,100%都是硬科技公司,因爲在松山湖也搞不了資本,也搞不了互聯網,隻能做硬科技公司,前面幾家頭牌企業估值超過600億。這裏是一些例子,有些大家都熟悉,紅杉在做的資本也都接了過去。
雲鲸(峻彬),對于我們如何在未來培養産品經理、創業人才很有啓發,一個人來到松山湖,他就想做點什麽事,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做了一段時間他說我想做掃地機器人,我們一聽也很驚異,因爲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有戴森,國内有小米、科沃斯,在深圳可以找到一大堆山寨公司。
我說你一個年輕人,沒有任何經驗,我們就給你幾十萬的探索經費,你怎麽能夠殺出去。他說他研究了很多客戶需求、客戶痛點,其他的隻能适應美國地毯定量,中國更多的是木地闆或者陶瓷地面,而且這種地面用掃地機器人掃一掃,上面就一層灰塵,很不好。勉強弄塊拖布去拖,拖不幹淨,而且還要洗拖布,用戶體驗很不好。所以他要打造一款能夠打掃幹淨而且不用洗拖布的掃地機器人,幫助他一步步的走了出去。
正浩是移動儲能的品牌,多次打破資本和全球的衆籌記錄。第三家是逸動,用新能源重新定義和塑造水上交通和各種娛樂的工具,很多投資者到今天也許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家公司的意義。卧安用小機器人人控制家裏的家電。
他們跟國外的品牌競争起來很有自信,不是去模仿學習别人,而是從用戶需求,用第一線原理開始他們的創新。海柔也是很好的例子,倉儲物流産業确實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看到一些大廠,就簡單的把美國的産品山寨了,這家公司年輕人會深度的研究市場的需求,重新定義一款市場上沒有的産品。自動駕駛等等就不多介紹了。
我們從這些例子總結出來幾個很關鍵的點,對于年輕人創業來講至關重要。産品定義和供應鏈,這些東西又是大學裏非常缺失或者是完全缺失的事情。後面我們打造了一個科創訓練營,暑假、寒假經過不斷叠代,訓練營本身也是一個産品,把大學裏的一些年輕人通過3-6個星期的魔鬼訓練,讓他們學習了解創業的最基本的過程,學會怎麽去定義産品,學會怎麽去整合供應鏈。現在有一半的學生經過訓練營出來以後有自信了,他就願意走上這條路。但是也有一半的學生家裏的父母親一定要他拿個學位,他們又不得不回到原來的學校,一年以後再去看,完蛋了,因爲回到原來的學校,老師把那些發論文的課題讓他做,所以學生好不容易冒出一點想法,馬上就被淹沒了。
最後我們又構思了科創學院的新模式,提供一年獎學金,與這些高校合作,他一年中的學習和創業過程也算學分,等他畢業了,原來的高校給他發文評,我們給他發證書,但是爲他的團隊打磨已經具備了形狀,後面開始他的創業過程。
這是我們訓練營的一些階段,把設計思維、創新思維、科創思維、系統思維灌輸給這些從小經曆各種考試階段的學生,非常不容易,因爲思維方式的轉變比學到一兩個技能更艱難。但是我們也在不斷努力、不斷叠代我們的訓練營。
我們也知道大灣區的供應鏈可以說是全世界對完整、最有競争力的,兩個簡單的例子,供應鏈體系能不能進一步優化,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之前在周邊找到300多家供應鏈,确實沒問題,但是都是小的供應鏈,産品質量等等都有問題,而且300多家,溝通起來花很多時間。
我們最近剛完成一個XbotPark新基地的建設,100畝地,11萬平米,有辦公室、實驗室、工廠,我們利用這個平台跟很多大的供應鏈公司溝通,他也要培育未來的客戶,最後我們會入駐30來家優質供應鏈公司,把供應鏈問題解決了,最後效率還可能提升5倍以上。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這40年大灣區制造業走過的曆程以及一些問題。我們這40年都是圍繞着國外的品牌,像蘋果等等展開的。中間出現了短暫的山寨時代,但很快就被蘋果給幹掉了。好處是建設了一個全球最完整、最有競争優勢的供應鏈,一些本土企業從代工貿易出發,開始了艱難的轉型,包括華爲、TCL等等。
我把這些企業統稱草根創業者,有幾個特點,創業年齡在40歲以上,從生産、制造,學習能力很快,資源整合能力很強,但是也有不足,在C端領域的沉澱創新不夠,因爲40多歲的人去做市場上沒有的,家裏還有很多人等着吃飯,所以面臨很多挑戰。大灣區制造業結構性的問題,C端創新能力不足,下面B端企業的空間也就有限。
我們也看了很多數據,像智能手機,蘋果定義了智能手機,收獲了70%以上的利潤,其他的中國公司隻能是一小部分。家電我們有美的、格力、TCL,但這些企業在技術、成本控制上做的很好,産品原創是不足的。這些企業給我們很大的啓發,經過很長的研究之後,跟我們自己的探索,有個很重要的結論,用大學生、研究生來定義産品,有經驗的人幫助他們把産品落地。因爲年輕人沒有工作經驗,在C端的産品創新上就是優勢,沒有邊界,你願意去探索,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結論。我們有句說法,35歲以上不做C端,35歲以下不做B端。做投資的也可以用這個基本的規律。
結論就是大灣區制造業未來的40年要走一條新的道路,我叫做新制造。首先要有一批火車頭,C端領域全球知名的品牌,做這件事,年輕人最有優勢,以此來帶動B端的芯片、材料、裝備、工廠等等,構成我們自己的新制造體系。我們有得天獨厚的,現在講的國内國際雙循環,尤其是中國快速崛起的高端消費群體,以前大江是出口轉内銷,今天的雲鲸内銷轉出口。我經常跟年輕人講賣水都是賣成首富,爲什麽不抓住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和痛點定義新的産品。
我們也面臨一個極大的痛點,我們的工程師、産品經理、創業者從哪裏來,大家首先會想到高校,但是我們看看中國高校的情況,創業的比例經過這幾年政府推動,雙創活動有了很大的提升,從1%變成了3%,但很可惜,這些創業的領域都是教培、互聯網、媒體等等,硬科技領域的創業極其少,這是什麽原因?也并不是說他們不想在這個領域創業,而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需求端和供給端800萬的大學生、100萬的研究生,用傳統的工科教育模式訓練出來的學生是達不到這一要求的。美國的工程教育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的工程教育起步要更低,發展又帶來很多問題,有幾個問題,課程太多,動手能力嚴重不足,專業過分細分,知識過分碎片化,畢業設計形式化。這種學生幹不了硬科技創業這件事情。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今天的創新,尤其是硬科技的創新,他要懂技術,但怎麽用、怎麽學是關鍵,創新思維,内在的驅動力更是關鍵。現有的教育體系,不管是國内還是國外,都存在很大的矛盾。怎麽解決這個矛盾,有很多探索,包括歐林(音)工學院的探索,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他四年的課程中,首先讓大家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定義問題,圍繞着這些問題再去整合科學、技術和各種專業技能,圍繞這些問題把人文素養管理知識整合起來,這樣的學生出來才能幹我們講的硬科技創業産品經理。我們也做了很多探索,在港科大、大灣區不斷摸索經驗,不斷碰壁,不斷踩坑,需要在座各位幫我們一把。
我們最近構思了深圳科創學院這樣的模型,從大學三四年級的時候通過訓練雲篩選學生,因爲按傳統辦法選出來的學生幹不了這個事情。畢業的時候可以來到這裏進一步加深了解這件事,讀研的時候可以來這裏上一些項目制課程,把原來的知識交叉融合來解決這些問題,找到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再用這些知識解決它。合作高校給他發文憑,他就可以接着往前走了。
歡迎大家來深圳科創學院、松山湖機器人基地(XbotPark機器人部落)了解我們的一些情況。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李澤湘教授的精彩分享。李教授留步,我們在本次會議籌備階段,也曾在網上發起一項名爲"Ask Them Anything"的活動,向網友征集了給演講嘉賓的問題。我們選取了兩個大家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想請李教授做一個解答。請看大屏幕:
1.國内産學研用創新鏈條,做了很多探索,也迎來了科學家創業的黃金時代,在您看來,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從paper走向産品,還有哪些阻塞點需要疏通?
李澤湘:我很多時候說仔細了解這個問題,這實際上是個僞命題,爲什麽這麽講?很多大學研究所的科研課題從立項的第一天就不是爲能夠轉化出去來立項的,他是爲了能夠寫文章,能夠拿各種各樣的獎,能夠一直往上去立項。就像今天微軟的創始人,初心沒對,你要把他轉化出去是很難的事情。
第二,在這個過程,人是最關鍵的,正确的問題不是科研成果的轉化,而是人的轉化,讓他具備創業的真本事,他才能夠去做這件事。
主持人:這也是典型的科研成果轉化,拿着錘子找釘子的問題,完全從技術而不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經常找到的是僞需求。智能硬件是當下市場關注的熱點領域,也是科技成果轉化集聚的一個行業,您如何看國内智能硬件發展的未來?
李澤湘:新這個領域應該是未來幾十年中國能夠大顯身手的領域,爲了真正達到這個目标,我們希望像今天我講的,從根本上對我們的工程教育、大學教育下功夫進行改革。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很難從過去40年的人口紅利到今天的工程師紅利、産品經理紅利、創業者紅利收獲利用結果。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