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货币已经脱离金银等贵金属实物货币而转化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主权货币、法定货币),金银等贵金属回归社会财富的本源,而货币则成为社会财富的价值表征物或价值符号。这样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社会财富总规模的基本对应,从而努力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核心定位与“交换媒介”的基本功能。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投放和货币总量的变化,可以受到货币当局更加灵活的调节,从而形成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道,成为当今社会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即使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投放和总量的变化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货币当局可以随意调控,它还受到货币供需变化的影响。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包括两大类:
A.银行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
如银行购买流动性强且容易保管的黄金、白银及其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战略物资,包括国际硬通货(外汇)等所投放的货币。这是确定货币币值,增强货币信用的重要举措,属于“基础货币”的范畴。
但购买货币储备物(属于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投放货币的规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尽可能控制在较低范围,否则,就会损害货币总量与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的基本要求。货币投放冻结的储备物越多,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超出可交易的社会财富的规模就会越大,货币贬值的压力就会越大,甚至可能使货币体系重回商品实物货币或金属本位制的老路。
即使银行购买货币储备物,也存在储备物的供需关系制约问题。如果社会上缺乏货币储备物,或者其所有者不愿出售,银行想购买也很难买到。
由此,就涉及到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实施外汇管制,或者能否允许外币自由流通,以及国家外汇储备是否存在一个合理规模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允许外币自由流通,就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量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一般国家都会严格控制外国货币在本国的流通。但是,不允许外币流通,就存在外币兑换本币的环节,有存在外币兑换的管理方式问题。有的国家可能完全交给市场自由交易决定,有的国家则可能集中到央行统一进行,或者央行直接参与到外汇交易中适度干预市场汇率的变化。
对于央行而言,在外币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可以不买,减少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以及对外汇流动及汇率变化的干预,做与不做的主动性较大。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外汇流入,央行要购买外汇增加储备,扩大本币投放,则是非常困难的。同样,在市场外汇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央行可以扩大外汇供应,防止汇率贬值过大,也可以控制外汇供应,防止外汇储备收缩过猛和货币收缩过大,政策选择余地相对较大。但如果市场外汇需求不足,央行想卖出外汇回笼本币,也是很难做到的。
B.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派生货币。
社会融资方式包括两大类:
其一是直接融资,即货币所有者直接将货币投资或借贷给需求方的融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将直接减少货币出让一方的货币,增加货币受让一方的货币,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会增加新的货币,不影响货币总量。
其二是间接融资,即货币所有者将货币存放到中介机构(如银行),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在保证足够流动性满足提款需求之后,可以将其余的部分用于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投放出去的融资方式。中介机构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属于自己的独立行为,并不会减少存款人的存款(货币),但其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后,融资方就获得了相应的货币,因此,就会派生出新的货币,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量。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投放越来越多的依赖间接融资派生货币,其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资金)的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促进社会融资的发展。但融资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投融资双方的意愿和能否达成共识。
其中,从货币总量调控的角度看,货币当局应该重点关注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活跃,间接融资加快发展,货币总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收紧银行间流动性,提高央行资金供应利率水平等方式,抑制货币总量的过快增长;在资金需求不旺,社会融资萎缩,甚至社会主体主动减少负债,收缩投资和消费,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情况下,央行则需要加大流动性供应,压低资金利率水平,刺激社会资金需求。
但是,在经济面临下行预期增强,投资回报难以满足预期,社会主体连投资的本金能否收回都没有信心的情况下,企业和家庭部门就可能收缩债务,银行即使零利率提供贷款等资金供应,也可能没人需要,此时,派生货币就会萎缩,出现被动的通货紧缩。此时除非银行承诺贷款本金都可以减免,否则,很难刺激资金需求。但如果贷款本金都可以不还,货币总量就可能失控,货币体系就可能崩溃,所以,银行可能实施零利率政策,但更多的优惠则很难。
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时是比较容易发挥作用的,但在抑制通货紧缩时,却可能遭遇瓶颈,存在“利率陷阱”。这种状况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其中,日本在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后,为刺激通货膨胀率实现1%的目标,货币当局使出浑身解数,包括央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零利率、负利率,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资产和大公司股权等量化宽松举措,在将近20年时间里都难以达到目标!
所以,货币政策既要影响资金供需,也会受到资金供需的约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其中最怕的就是社会资金需求萎缩带来的被动型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