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外彙市場的5大參與者都是哪些,希望大家能對外彙市場有一個更好的了解。
1:【中央銀行及政府主管的外彙機構】;
中央銀行及政府主管外彙機構是整個外彙市場的調控者(非控制者),中央銀行比如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就是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等,各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會通過一系列的調控措施從長遠角度或短期波動去調控本國的貨币走勢,中央銀行的作用不是以在外彙市場賺錢爲目的,而是爲了貨币的穩定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那麽中央銀行通過哪些措施去調控本國貨币走勢呢?
1:利率決議;中央銀行通過加息,降息,維持利率不變來調控。
2:央行主席言論:央行主席會通過一些言論,或肯定,或可能性的去影響本國貨币。
3:極端情況下,央行也會直接砸錢去維持貨币的穩定,例如在一個強烈的趨勢,或貨币彙率失衡之後,應密切關注央行的言論和行動,央行可能會采取幹預措施以試圖扭轉彙率和抵消投機者的趨勢。這不是經常發生的一些東西,但有時可以看到,特别是當彙率失控,無論是下降或上升過快。
在這些時候央行可能會出面幹預,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4:央行貨币儲備:央行持有所謂“儲備”的外币存款,也稱爲“官方儲備”或“國際儲備”。這種由央行持有的資産形式被用于對外關系政策,預示着一個國家償還外債的修複能力,還标志着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級。
雖然過去儲備大多爲黃金,但今天他們主要持有美元。然而,如今的中央銀行的共同點是同時擁有多種貨币。但不管銀行自身的貨币是什麽,美元仍是最重要的儲備貨币。
2:【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整個外彙市場的直接參與者也是主要參與者,例如花旗銀行,彙豐銀行,中國銀行等等,這些商業銀行的資金規模巨大,甚至能夠成爲外彙市場價格的制定者,很多時候,銀行在貨币市場裏通過對市場價格的評價來定位自己。能區别他們與非銀行參與者的是唯有他們能接近客戶的買賣利益。這種“内幕”信息可以提供在任何給一定時間上可能存在的買進和賣出壓力的洞察力。不過,雖然這是一個優勢,但它隻是相對的:沒有任何一家單獨的銀行大過外彙市場-甚至就是主要的全球性品牌大型銀行也不能主宰市場,他們同樣也受制于市場波動。
銀行間的外彙市場由銀行和金融機構組成,他們通過其交易平台連接,共同洽談彙率。這些彙率不隻是指示性的,它們是實際交易價格。爲理解價格一緻,我們必須想象這些價格是數百機構的價格即時地通過收集網絡彙總到一塊,同時銀行之間的競争也有助于縮小點差和公平定價。
3:【大型投行及對沖基金】;
大型投行及對沖基金也是外彙市場的主要有生力量,他們同樣掌握着大量的資金,甚至交易量能夠超過商業銀行,大型對沖基金例如量子基金,摩根斯坦利,高盛等,他們可以處理數億資金,加上杠杆的放大,和超低的交易成本,盡量獲取管理資金最大回報。這些基金一般包括養老基金,個人投資人的衆多彙集等,不過盡管是如此龐大的投行或基金同樣沉浸與外彙市場也冒着相當高的風險,虧損基金比比皆是,能夠長期賺錢的也是屈指可數。
4:【零售經紀商】;
零售經紀商是鏈接個人交易與銀行交易之間的橋梁,也相當于交易中介。但是零售經紀商又分爲兩大陣營,分别是市商經紀商和直通銀行經紀商,但是大部分零售經紀商是兩者皆有,即做市商,也可以直通銀行交易。目前中國大陸所泛濫的各種外彙平台都屬于零售經紀商類别,經紀商同樣也有着驚人的交易量,交易量高的月交易量達到幾千億美金,當然交易量低的甚至可以完全忽略所存在的價值。目前國内零售經紀商存在的價值相當于證券公司,如果要炒股票,需要通過證券公司開戶,同樣道理,如果想炒外彙,則需要通過外彙經紀商,當然也可以通過銀行。
5:【從事外彙投機的企業或個人】;
從事外彙交易投機者的企業或個人,用中國炒股票的俗稱就是“散戶”;散戶是整個外彙市場參與人數最多的類别,全球亞,歐,美三大市場的參與人數可高達數億人群,大部分的散戶資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全球數億散戶的資金也是一個天量交易數字,雖說不能左右交易市場,但是也能讓那些手握重金的銀行和投行有所忌憚。散戶于外彙交易的目的隻有盈利,同時外彙市場作爲最靈活的證券市場,也給了全球外彙交易者的充分自由。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