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國内還沒有外彙平台(銀行暫不列入這個概念),都是國外的平台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而且不受國内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所以整個行業比較亂。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招聘操盤手”的公司,很多應屆畢業生或者一些交易不順利想要到專業公司學習經驗的人會掉進這個火坑,基本都是外彙黑盤子的業務推廣,名義上是招聘操盤手,進來之後就給你培訓幾天,然後模拟交易,然後實盤考核(讓你出一部分資金,虧了算你的,因爲你這是考核期,考核通過了公司才會給你分配公司資金做),實際上就是把你招聘進來做客戶的,就是爲了讓你"入金“”考核“你的,這種套路一般都是黑平台的在做。比如下圖,網絡上到處都是各種招聘套路:
想要選擇一個好的外彙平台首先要學會判斷平台是否正規:
你在國内開公司怎麽才叫正規呢,獲得了相關業務許可,比如你做餐飲,有餐飲經營許可,外彙平台也是一樣的,他想要做外彙零售業務(外彙平台業務分兩種,我們接觸的是零售外彙業務,還有機構業務,如果隻是機構外彙業務許可的話是不允許做零售業務的)就要拿到外彙零售業務許可,這個許可也就是監管機構經過審核給頒發的,我們叫外彙牌照,一家外彙平台拿到了監管機構的許可牌照之後做外彙零售業務就是正規外彙平台了。國際上有很多很多外彙監管機構,有些好有些差,跟食品安全監管等等是同樣的道理,有些國家的監管部門比較嚴格,有些國家的監管部門比較松,外彙監管機構中公認的比較嚴格的是:美國NFA、英國FCA、澳大利亞ASIC、日本金融廳、香港證監會、瑞士finma。其中日本金融廳不允許做海外業務,可以忽略,香港證監會杠杆20倍,我們基本接觸不到他監管的外彙平台,而很多人說香港的盤子都是黑盤子,這句話其實不要聯想香港證監會,因爲我們接觸的香港平台都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他隻是一個行業協會,監管效力可以忽略,所以大家接觸的香港平台才會出那麽多事。美國NFA是要求杠杆50倍,目前隻有兩家外彙平台有他的牌照:嘉盛和安達,他們也都不把中國客戶開在美國監管下;瑞士監管的外彙平台也隻剩下兩家:瑞訊和杜高斯貝,瑞士監管要求開戶是要有護照或者身份證到公證處或者派出所、律師、銀行等處公證之後把公衆後的身份證複印件郵寄到平台的,開戶比較麻煩,而且出入金是隻有電彙,出入金問題我後面會講;ASIC和FCA監管的平台還是比較多的,其中FCA把客戶分爲零售客戶和專業客戶,去年開始限制零售客戶杠杆最高30倍,專業客戶是需要提供銀行存款證明和交易記錄、金融資格證書的,asic目前還沒有限制杠杆,asic半年前曾經打算關閉海外市場,不再監管海外客戶,後來不過成了一場鬧劇,他終究是不願意放棄海外這塊蛋糕。這幾個監管機構裏面,瑞士和FCA是有資金保障的,也就是平台出現問題(倒閉等)導緻客戶資金損失的話,有賠償機制,瑞士是單個客戶最高10萬瑞郎,FCA是單個客戶最高8.5萬英鎊,都是折合十萬美元左右。
這個存在兩個可能:1.這個外彙平台宣稱的某某監管機構的牌照是“超範圍經營”的,比如美國NFA監管,全球隻有兩家外彙平台有他的外彙牌照,但是你卻能在市面上看到很多很多宣稱受nfa監管的外彙平台,你去nfa官網查詢平台的監管号也能查到注冊信息,但是你先學習怎麽判斷監管,然後再看該監管号隻是拿到了一個非外彙零售業務許可,比如普通工商許可、普通金融許可等等,就好像你在國内拿到了一個餐館的工商營業執照跑去開銀行,這就是第一個套路。2.一家平台持有多個外彙牌照,比如有fca監管也有另外一個形同虛設的監管比如毛裏求斯吧,他對外宣傳的時候就宣傳fca監管,你查了也是真實牌照,也有外彙零售業務許可,但是給你開戶卻開在毛裏求斯,那麽你的賬戶就跟fca沒有任何關系,不是說一家公司可以受兩個監管機構的監管,而是一個外彙平台有兩個分公司(同一個集團),一個是在英國的公司(fca的外彙牌照必須公司也注冊在英國,不支持離岸監管)受fca監管,另外一個公司主體是受毛裏求斯監管的,開在哪個監管下的公司,就跟哪個監管有關系,所以也不要隻看你開戶的平台有哪些監管,要看他把你開在哪個監管下。
我們很難去判斷一家平台的規模有多大,但是有一些間接的方式可以看出來,基本上99%的外彙平台目前還都使用mt4交易軟件(因爲交易者更青睐mt4軟件),而mt4上面搜索一個平台的服務器,我們是可以看到數量的,一家平台的服務器數量多少也可以間接看出來他的客戶量有多少,如果客戶多了的話,一個服務器是負載不了的,市場占有率高的外彙平台一般在mt4上面都有10個以上服務器,而如果客戶少的話準備多個服務器也是浪費錢。
在這個市場裏很多人會這麽說:"市場上有一些對賭平台,如果你進了這種平台的話,他們針對不同客戶有不同的方式,盈利的客戶的單子投向市場,一般的客戶的單子平台會留下來跟客戶對賭。”其實這個概念大錯,把“個人作用”想象的太重要了,真實情況中哪怕是對賭也不是跟單個客戶,而是大數據。我來詳細講一下這個問題,這個涉及到外彙平台的模式問題,外彙平台分爲三種模式:做市商、stp、ecn。其中做市商就是大家說的對賭,其實不然,做市商是把所有客戶的單子,假如平台内所有客戶一共有1萬手多單,兩萬手空單,那麽平台對沖一下,就剩下1萬手空單,平台可以分析市場情況是多的概率大還是空的概率大,如果多的概率大的話,平台可以把一萬手淨空單全部抛向市場,如果空的概率大的話平台會分析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來決定多少抛向市場多少留下來對賭,所以平台即便是對賭也是跟所有客戶的單子多空對沖之後剩下來的淨頭寸對賭,而不是單個客戶,單個客戶的數據在平台那裏根本不重要,這個說的是正規做市商的做法。而在意單個客戶數據的,你盈利太多直接不給你出金或者趕你走的平台實際上是完全的對賭,而根本就不會把單子抛到市場去,所以客戶大賺的話會超出他們的承受範圍(如果抛向市場的話客戶大賺就跟他們沒關系),他們就會以“違規交易”爲理由不給客戶出金。
而STP模式是平台不作爲客戶的對手,平台要将單子傳到到對接的外彙流動性提供商去,這個是一般人理解的不對賭,很多人都會說純A通道,其實也是沒理解透外彙市場的玩法,stp看似平台把單子傳遞出去了,跟客戶不存在利益沖突,但其實平台還是可以和提供商進行見不得光的合作的,客戶虧錢虧給了提供商,平台負責惡意滑點點,客戶多虧的部分提供商再返還給平台,或者還有更直接的方法,平台(這個集團)自己開一家流動性提供商,從左手(平台)倒右手(自己的流動性提供商),所以stp模式如果想要對賭的話也是可以做到的。
ECN模式是平台将客戶的單子傳遞到ecn報價系統這個交易網絡,他是一個撮合技術,ecn就是這個撮合技術的英文縮寫,該報價系統中有很多報價機構的買賣報價,各個銀行、機構、做市商平台等把自己的買賣報價報入系統,客戶的單子進去之後,ecn會匹配到目前所有報價中最有利于交易者的報價進行撮合成交,所以ecn模式平台不是客戶的對手,而且平台也無法決定對手是誰(撮合技術自動撮合的,非人爲決定),所以ecn模式才是不能對賭的。
外彙平台、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這些正常的券商是靠什麽來賺錢的呢,就是傭金,抛開有些外彙平台可以對賭賺客損的話題,我們就說不能對賭的,他就是一個中間傳遞通道,把客戶的單子傳遞到“市場”去,等于是替客戶跑腿了,收取一定的“跑腿費”(傭金),如果不收傭金,他都沒有收入的,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我們知道所有券商都是收手續費的(傭金),因爲股票和期貨都是交易所模式,統一的交易所,點差都是原始(交易所)點差統一的,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不能加點差報價給客戶的,所以收費形式就隻有手續費這一種形式;而外彙平台,點差和手續費其實都是平台決定的,平台可以給客戶提供市場原始點差報價,也可以在原始點差基礎上加收一部分報價給客戶,所以外彙平台的傭金收取方式就有了兩種,一種是直接收,另外一種是把傭金加到點差裏面去(間接收)。上面說的可能有些人聽不懂,我舉個例子吧,我們就以牛奶爲例子,某品牌牛奶廠家出廠價牛奶是30元一箱(原始點差30),經銷商是客戶和廠家之間的傳遞通道(平台是客戶和市場之間的傳遞通道),經銷商賣給客戶牛奶,他拿貨價是30元,他想要賺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賣給客戶30元,但是收取客戶5元服務費(手續費),另一種是賣給客戶35元(原始點差+5個點差報價35點差)不收服務器,這兩種方式對于客戶來說其實拿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這樣說大家應該明白了,客戶的總成本等于點差加手續費,比較總結果即可,黃金總結果大多數平台是30左右,低的在20以内,被坑的多的客戶基本在50以上,一手成本20美元和50美元,交易一手先多虧了30美元,成本還是需要注意的。
我們舉例說一下,如圖中黃金點差爲6個小點(小數點後第二位),也就是點差成本爲一手6美元,如果再加上幾美元手續費,那麽6+手續費就是總成本,如果另外一個點差爲30點,沒有手續費,那麽總成本就是30,比較總結果就可以了。
最後選擇了一家好的外彙平台之後也不要直接去開戶,因爲直接開戶都是拿不到優惠的,都是平台默認标準,可以找業務員拿到優惠之後再開戶,這也是雙赢,對方拿到提成,自己獲得優惠,有問題也可以随時聯系咨詢。
很多人在入金和出金時發現是私人賬戶,心裏都會犯嘀咕,不懂是怎麽回事,心裏也會覺得不太安全,其實這個過程也是銀聯出入金的周轉過程,外彙平台正常出入金是電彙直接入金到外彙平台的企業銀行賬戶,但是我們國家是外彙管制的,每人每年最多購彙五萬美元的外彙額度,而且不允許用來購買海外房産、保險、股票、期貨、外彙等金融衍生品,所以你購彙美元之後彙款給外彙平台賬戶的話,銀行發現你要彙款給外彙平台或者海外證券公司或者保險公司房地産公司的話,直接不給你彙款,所以你彙不過去,很多人會辦理一張境外銀行卡(比如香港的),然後境内卡購彙之後彙款入自己的境外卡中,再用自己的境外卡正常出入金就可以了。但是大部分人是不方便辦理境外卡的,或者辦理了境外卡境内外周轉還是比較麻煩的,所以就有了銀聯通道,銀聯出入金其實是外彙平台和支付公司(支付商)進行合作,平台的客戶入金是把錢給了平台合作的支付商在境内開的收款賬戶,支付商給平台,出金平台給支付商給客戶,所以你銀聯入金的話收款賬戶其實不是平台的而是支付商的,以前外彙行業銀聯入金基本上用的是在線支付(第三方付款),跟網絡購物類似的你在線支付給了支付商的賬戶,但是去年國内整頓了第三方支付行業之後這種方式就很難用了,就改成了直接轉賬給境内賬戶(支付商的)的形式,大部分都是轉私人賬戶,而且基本每天都會變,因爲變不容易受到監控,少部分用的是境内的對公賬戶(也是支付商開的千奇百怪的名字),所以銀聯轉賬入金問題不用擔心,隻是你自己無法電彙,平台給你提供了一個周轉的入金方式。關于這種方式是否安全,其實是否安全隻跟平台有關系,跟方式沒有關系,因爲最終錢都是給了平台,而支付商的中間環節隐患可以忽略,平台敢選擇支付商合作,支付商就是有實力的,因爲出了問題還是平台承擔後果,這是平台擔心的問題,平台和支付商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企業和銀行的代發工資關系,企業不會害怕銀行收了錢不給自己員工發工資,換句話說銀行規模足夠讓企業信任,如果銀行最終沒有發,還是企業來承擔後果,而不是員工認倒黴。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