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就不羅列了,大概就是歐美日韓股市都跌出了20%起步、熔斷頻發。
有些人還在懷疑,這到底算不算金融危機。
另外一些在股市、大宗商品市場上虧了錢的同學,對“金融危機”的定性已經堅信不疑。
畢竟全球資産暴跌,多國集中熔斷,這種場面,如果不是危機,你該怎麽稱呼它呢?
前面提到過,相比“金融危機”,我更願意說這是“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所以,簡單去比照2008年的金融危機,說這次是“十年一遇”,我也覺得是不恰當的。
疫情要命,這次不單純是錢的問題
意大利從2月7日的3例确診,到現在接近3萬例,中間隻用了一個多月。
美國50個州已經全部淪陷,因爲特朗普前期的誤導和刻意耽擱,以及民衆普遍的重視不足,确診人數激增,并且預計還會繼續暴漲。
日韓中東的情況仍然糟糕。
我們自己國内數據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輸入和複工嘗試帶來的風險已經顯而易見。
所以,國内的封城預計一時半會還不能大面積解除(指真正的人口自由流動),國外像意大利封國這樣的案例還會繼續增多(當然像采取自然淘汰、群體免疫的大英帝國除外)。
工人不能生産,旅遊出行無法恢複,消費沒法啓動,這些是實實在在的硬傷。
董明珠說2月份格力銷量基本爲0,往年至少在一二百億。
2008年是次貸危機引發連鎖金融市場反應,與這次沒有完全的可比性。
全球政府救市乏力
跟所有的危機一樣,全世界政府都出來救市。
但是這一次,政府的手段也捉襟見肘。
歐洲股市慘不忍睹,因爲常年低利率,政府本身就沒有什麽量化寬松的餘地;
美聯儲聲勢浩大,先突然降息50基點,再馬上100基點,兩步就打到0利率,還要啓動QE量化寬松。但是市場反應也并不如預期,該熔斷繼續熔斷。因爲08年美國政府杠杆率40%,現在已經100%,政府彈藥不足,是市場可以掐指算到的。
我們也是一樣,名義上有降息空間,但央行明确表态不跟進美聯儲降息,難處也是寫在臉上的,CPI還高達5%,房地産不能再被灌水。
關于券商熱炒的25萬億投資和新基建,市場反應從一開始的振奮也逐步轉爲理性。随你是新基建還是老基建,政府首先得有錢呀。我們今天的政府赤字率也已經遠高于2008年,情況事實上并不允許政府大規模舉債投資,另外減稅降費和企業利潤下降導緻的稅收減少更讓政府力量受制。
原油戰争火上澆油
沙特和俄國打架,原油價格曆史級暴跌。很多人馬上歡呼,你看,咱們是石油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要撿便宜了,就像是當年滴滴快的價格戰,乘客最得實惠。
但實際上,國内油價遠沒有達到便宜如水的情況,一說是因爲東方大國與俄國之間早有長期供油協議,協議裏的價格具有長期性。因此開采成本遠高于沙特的俄國反而敢于叫闆打長期戰。
這樣的長期戰,會繼續帶來連鎖反應。
首先中東雖然開采成本低,但架不住沙特這樣奢靡能花。即便過去原油每桶50美元時候,沙特财政居然連續多年赤字,現在壓制到了20多美元,恐怕隻能更糟糕。
美國頁岩油的成本據說也在40-50美元,20多美元的市場如果長期持續,美國油企會被集體拖死。
俄羅斯爲了打架,也要動用外彙儲備,前期囤積的大量黃金,可能會面臨抛售。
最後,原油市場本身還是高杠杆交易的,任何一次暴跌,都會觸發全球流動性恐慌。對于全球股市、債市,都有極大的連鎖帶動。
總的來說,原油價格戰對于全球資本市場,弊大于利。
說這麽多不好的,那有市場啥時候轉好?
目前來看,救市治标不治本,任何依靠寬松、扶持、刺激政策的,在現階段僅能緩解危機而已,不能徹底扭轉。
能真正改變局面的,必然是針對疫情本身的。包括特效藥和疫苗的實際進展(注意是實際),或者萬幸病毒随着溫度回升真的自然消失。
關于抄底,
每一次曆史級危機都會鑄就資産階段性大底,但前提是你要有曆史級的眼光、耐心以及彈藥儲備。
強如巴菲特,已經在去年末開始囤積1300億美金,在今年美股暴跌初期選擇觀望,耐心到近期才開始啓動抄底,也不能馬上就獲得短線收益。
最近跟交易所的朋友交流,爆倉賬戶數量明顯增多,以爲原油30塊錢是底,但是市場馬上打臉;以爲白銀從4500到了3500是底,行情馬上到3100多,回到11年前。
還有個玩美股的同學,原本重倉特斯拉最高浮盈200%多,最近以爲遍地黃金忍不住抄底,轉眼又虧了十幾萬。
A股也是一樣,都以爲新基建會是個沖天大火箭,結果也不過是個過山車而已,一陣希望一陣落寞。
基金的建議,
還是低估版塊,拉長看待。
穩健的同學仍然不建議碰創業闆,2000點附近不算低,雖然近期暴跌了,但是跟雙十一一樣,是先漲價後打折的,還是不夠便宜。
300、500寬基可以開始配置,2800點左右的籌碼,大盤一定要回3000上方。
其他行業、主題,穩健的看估值;激進同學可以輕倉追熱點,不要太多,因爲熱點估值都不低了。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