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應對已成爲當前各國貨币政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中國貨币政策已成爲全球疫情應對的領跑者,盯着美聯儲研判中國央行政策操作已經不再有效。
疫情年初在中國爆發,中國央行迅速行動,進入疫情應對模式。從迄今爲止的操作看,中國央行可謂是有章有法、精準施策。在疫情應對的關鍵時期,貨币政策主要是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重點支持疫情防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産經營活動逐漸恢複,貨币政策迅速轉向支持企業複産複工。在應對中,中國央行交替使用一攬子政策工具,既有數量工具又有價格手段,拓寬了政策空間;同時,還與其他政策充分協調,以進一步強化政策效果。
總體而言,疫情發展的每個階段,中國央行基本上均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出台,源源不斷地給市場以信心支持。這也是疫情爆發以來,雖然中國是重災區,但國内資本市場表現卻好于海外市場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彙率自去年8月份破“7”之後,市場化程度提高,進一步增強了貨币政策的自主性,給了中國央行更大的自信。疫情爆發以來,無論人民币兌美元彙率升破還是跌破7,均未産生新的恐慌,市場對于彙率彈性擴大的适應性和承受力明顯提高,彙率浮動已成爲吸收内外部沖擊的“減震器”。
再看美國。美國疫情自2月底開始加速擴散,美聯儲3月初起進入抗“疫”模式:3月3日和15日,美聯儲兩次在例會之外緊急降息,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并重啓擴表。政策看似非常給力,但由于受到政府應對疫情政策響應遲緩、貨币政策效果和空間有限,以及貨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獨立性受損等因素的影響,反而導緻美股3月9日至16日的一個多星期内三次熔斷。美聯儲給資本市場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吓,“火箭炮”成了“啞炮”。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場疫情應對中,根據美聯儲舉措來研判中國貨币政策操作已經不再有效。在3月15日美聯儲二次閃電降息、推出零利率并重啓擴表後,中國MLF利率并沒有跟随下調,超出市場預期。其實,早在美聯儲出大招之前的13日,中國央行就推出了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的措施,以落實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精神。在定向降準政策剛落地,效果還未充分顯現之時,大可不必在政策上繼續加碼。反觀美國,如果美聯儲将3日的緊急降息放到9日實施,作爲美國政府發布旅歐禁令的對沖政策,或許可以避免一次熔斷。
總之,中國央行前期的一系列操作,反映了其既要保持政策定力又要留有政策餘地的思路。這與美聯儲在情況不明時就一口氣把“子彈”打光的做法,顯然有所區别。此外,美聯儲緊急降息成爲“啞炮”的教訓也提醒我們,如果在應對疫情沖擊中,缺乏針對性地過早消耗“彈藥”,有可能不是提振而是摧毀市場信心。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