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今天的話題是:海運價格暴漲将導緻原油暴漲?通脹飙升?
目前,全球海運系統正在面臨65年以來的最大危機。
海運費用暴漲、全球港口擁堵、集裝箱短缺、艙位短缺、航運班次取消、海運周期延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陸運物流系統的大混亂。
這一切最終都将指向通脹,指向全球産業鏈的再次崩斷。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全球海運何時才能恢複正常?所謂的市場“調節”能力是否已經失效?
對此,美聯儲還在一廂情願地認爲,隻要全世界的疫情緩解,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開始将消費資金轉向旅遊、餐飲、教育、醫療等服務性項目,而不再主要花在購買産品上,海運的擁堵問題就會逐漸恢複正常。
美聯儲還在一廂情願地認爲通脹隻是短期現象,也許今年也許明年,一切都将重新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但是,殊不知,美聯儲這種基于舊有市場邏輯上的判斷,其實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抑或說“世界已經變了。”
在曆經全球化高速發展,産業鏈高度集中、市場高度壟斷的情況下,美聯儲賴以判斷的市場“供需”調節機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其根本原因就是,資本在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市場内部已經高度壟斷,系統極度精簡,整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極度弱化,脆弱性大大增強。
例如全球海運,原本運力的緊張和集裝箱缺少的情況,可以通過市場競争,價格的上漲,自動增加市場供應,最終平抑價格。
但是,由于目前世界海運80%都已經集中在世界前十大航運巨頭的手中,高度壟斷的市場,有效地壓制了競争。
航運巨頭由于客戶資源優勢和業務量超大,可以與全球各大港口、鐵路公司、卡車運輸公司、倉儲公司實現利益死鎖。
比如投資港口,鎖定泊位,優先裝卸,就近倉儲,及時運輸,從而将小公司競争者壓制在極小的生存空間之内。以最有限的船舶、最少的集裝箱數量、最精簡的船員隊伍,賺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實現資本收益的最大化,這才最符合海運巨頭們的最大利益。
因此,已經長達兩年之久的全球海運緊張情況,在現有的市場格局下,根本就不可能通過所謂市場“競争”解決。
巨大的市場壟斷的形成,既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動力,但同樣也是最終控制全球産業鏈、吸幹全球經濟活力、威脅全球經濟安全的罪魁禍首。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美聯儲所謂的“通脹隻是短期現象”不僅缺乏理論依據,更缺少現實基礎。
“大人時代變了!”所謂的沒有壟斷、自由競争的市場經濟隻不過是教科書裏的模型,是理論家們的一廂情願,是拒絕改變的借口。
目前,包括各大跨國公司和各國政府在内的有識之士,都已經開始認真思考舊模式下的“利潤最大化”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
尤其在全球化退潮,世界經濟經曆過最近幾年的中美貿易戰、大國沖突、新冠疫情、海運大混亂之後,全球的生産模式都正在轉變。
曾經被極度推崇“Just in time”的經濟模式發生了動搖。另一種觀念“Just in case”正在興起。
說到底,就是放棄供應鏈利潤至上的觀念,而轉向強化全球系統的韌性和冗餘度。
于是我們看到各國大基建、大交通項目和計劃紛紛出台,不用管有沒有能力最終建成,但是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然而,從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之間依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比如,港口要擴大塔吊的吊裝能力,現在訂貨也要等待18個月的生産周期,深水港的建設更是需要數年的時間。還有陸運的鐵路、公路、倉庫、中轉貨場、貨櫃卡車等等的配套也需要擴容,這是全球運輸體系的一次重大升級,不僅需要重大投資,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尤其是在市場高度壟斷的格局下,擁有最強大生産能力的壟斷巨頭甚至還将成爲阻礙力量。
我們看到,美國還在等待着國會“老爺們”和壟斷财團的讨價還價。美聯儲還在暢想着“通脹隻是短期現象”。如果有一天,美聯儲突然被現實驚醒,被迫急速轉向時,世界經濟又會出現重大挫折。
目前已經有人在預言,現在海運體系成本上漲4倍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非常類似于70年代石油暴漲4倍的強烈震撼。
這都将從經濟結構的底層造成成本的大幅飙升,最終體現爲長期和結構性的通貨膨脹。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