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狗狗币創始人比利•馬庫斯發推特提問,“如果你能夠将大腦上傳到雲端再和自己的虛拟版本交談,你們會成爲朋友嗎?”。馬斯克則回複“已經這麽做了”。馬斯克将自己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數字永生”的*新動态令粉絲們瞬間瘋狂,連帶腦機接口概念股盤後大漲。
盡管馬斯克雄心勃勃,但 Neuralink 尚未在人類身上進行測試。而将人的意識通過數字化存儲以實現理論上的“數字永生”,與 Neuralink 在做的腦機接口也并不能完全等同。
01
馬斯克和Neuralink,目前技術在行業内算什麽水平?
截至目前,去年向美國聯邦藥物管理局提呈申請的 Neuralink 仍未獲得批準将其技術植入人體。然而,Neuralink 的競争對手 Synchron已經将其*台設備植入了一名美國患者體内。
據彭博社報道,7月6日,這家總部位于紐約的生物技術公司 Synchron,已将他們的 BCI設備(stentrode)植入一名患有 ALS的患者體内。ALS(漸凍人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了患者的行動和說話能力。而 Synchron 的BCI設備通過發送給計算機的命令将病人的思想轉化爲行動,患者通過思考能夠浏覽網頁,通過電子郵件和聊天軟件與外界進行交流。
該設備比傳統的BCI侵入性要小得多,不需要穿過病人的頭骨或損傷他們的組織,隻需要在患者頸部切開一個切口,在導管的幫助下,将支架置入運動皮層内的血管中。設備也将連接到植入患者胸部的計算設備,支架讀取大腦神經元産生的信号,然後将信号發送給計算設備,計算設備通過藍牙将信号發送給電腦或手機。
更有趣的是,這家公司背後的投資人 Max Hodak 實際上是 Neuralink 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據悉,Hodak 是于2021年離開 Neuralink 的,此後一直爲包括 Synchron 在内的 Neuralink 的多個BCI競争對手提供資金。
但無論是 Neuralink 還是 Synchron ,目前BCI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醫療健康領域,包括各類神經類和精神類疾病在内的腦疾病治療,使用腦機接口解碼運動功能以外的大腦狀态和功能尚處于相對早期的階段。
02
将意識上傳到雲端可能嗎?
意識上傳 (Mind Uploading)的理念是捕獲腦海中的每條數據,并将其傳輸到數字仿真中。整個過程将包含不同的步驟,例如思維複制、思維轉移、思維保存和全腦仿真 (WBE)。目前每一個步驟都面臨着實現的障礙。
*步:從大腦中獲取信息
大腦大約有着1000億個神經元,通過1000萬億個連接彼此溝通,每秒彼此間發送1000次信号。這就相當于每一秒我們的大腦中就發生了一千萬億次事件。然而,迄今爲止,科學家們能夠獲取還原全部的神經元網絡的極限是302個神經元和大約 7000個突觸連接,遠遜于人類神經。
除此之外,大腦還會受到從心髒神經到腸道細菌等不同身體部位的影響,而這一複雜程度随着我們對于大腦認知的不斷深入,它的複雜程度就會越高。這也導緻了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大腦中“你“的那一部分到底儲存在哪。
*步:重建人工大腦
一旦所有的神經活動都被繪制出來并且連接組準備就緒,下一步就是将其數字化。根據《科學美國人》的粗略估計,人腦的内存存儲容量可能在 2.5 PB(2,500TB)左右。除了存儲之外,我們還需要在一種計算機架構上重建大腦神經網絡。目前已經創建的人工神經網絡 (ANN)與人類大腦之間仍存在一些主要差異:
1.所有神經元都一個接一個地計算,而不是同時工作。
2.所有模拟的神經元都是相似的,就像隻能保存一個值的簡單盒子,而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區域則是更爲複雜的樹狀結構。
3.此外,與有史以來*大的人工神經網絡GPT3相比,人腦使用的參數(神經元與突觸結合)則要多約300倍。
目前,性能*接近大腦的存儲芯片由三星*技術研究院開發,三星的研究團隊稱,該芯片在書寫、數字分類方面的準确率達到了98%,人臉檢測方面的準确率達到了93%,但該研究的核心人員 Seung chul Jung 博士坦言,“MRAM芯片目前執行的計算與大腦執行的計算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第三步:實現意識上傳
一旦滿足所有要求并且人工大腦準備就緒,“意識”現在可以上傳到虛拟世界中,但是,如果意識是作爲獨立于基質的心智(SIM)上傳,并且如果SIM被認爲是有意識的,那麽它也需要存在于某個地方并能夠與事物交互,這将需要一個高度仿真的虛拟世界,也需要更多的存儲容量、信号帶寬和功率。
03
數字永生的悖論與AI自我意識
“我還是我嗎?”
意識上傳每一個步驟的實現,數字永生的悖論也會随之而顯現。
人類本質上是社會動物,我們的手勢、面部表情和語調對人際交流和社會關系有着微妙的影響,社會交流和我們對他人的理解也會受到身體的制約。無法展示這些細粒度表達方式的“數字永生”将無法真正理解人類存在的社會維度。可以說,人類複雜的心理生活是從我們的身體構造中生長出來的,并且基本上是由它塑造的,脫離了肉體的“數字永生”也很可能标志着“我”的終結。
意識上傳确實有可能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但這也有可能引發許多圍繞其對人類的倫理和社會影響的沖突。史蒂夫·喬布斯曾經說過,“死亡很可能是生命中*好的發明。它是生命的變革推動者。它清除舊事物,爲新事物讓路。”如果這是真的,那麽通過“數字永生”戰勝死亡實際上可能是弄巧成拙。
數字永生的我 VS 擁有自我意識的AI
就算人類将自我意識上傳到雲端,在未來或許也将面臨擁有自我意識的超級AI的挑戰。
計算機科學家歐文•古德早在1951年就說過,人工智能将“超越人類弱小的能力”,進而“控制人類”,人工智能将是人類需要創造的“*後一項發明”。他的同事艾倫•圖靈被譽爲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之父。理論物理學家史蒂夫·霍金也發表過自己的觀點,“這可能會導緻人類的滅亡”。
當人工智能變得足夠複雜和智慧而足以接管一切,或許就是奇點來臨之時,而那時人類世界将走向何處,我們不得而知,但就在我們侃侃而談的間隙,成千上萬的程序員正在升級機器學習的範圍和能力。
在李開複老師《AI未來進行式》一書中或許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作爲被動的觀察者,那麽作爲“弱小的人類”的我們将成爲被機器所控制的“無用階級”,如果我們将AI看做來幫助我們*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從重複平凡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的盟友,那麽AI與人類将攜手産生1+1遠大于2的效應。
說不定未來某一天,虛拟的你和現實的你就能聯手大戰AI呢?
參考來源:
Elon Musk’s Neuralink brain computer startup is beat again. This time a competitor implanted its device into its first U.S. patient(Fortune)
When will I be able to upload my brain to a computer?(The Conversation)
Will We Ever Cheat Death and Become Immortal With Mind Uploading?(interestingengineering)
Samsung Demonstrates MRAM Based In-Memory Computing(BISinfotech)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