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人民币彙率再創新高。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兌美元彙率突破了7.80比1的心理價位;2008年4月10日,官方對美元開市價(中間價)終于首次突破7算,正式進入“六”期,創出彙率改革以來的新高。同時,人民币兌港币也突破了1比1的心理價位,近期更是創下100港币兌89.788人民币的高位。在報紙和新聞上,我經常看到有多少億人民币的熱錢在炒房市,股票市場。對這種現象,分析其産生的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經濟學方面,可能主要依據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民币彙率自1994年以來已有近10年沒有調整過,而這10年中國的經濟和國力都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
其次,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有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就認爲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貶值現象。
其三,在國際收支失衡的背景下,近幾年來外彙節餘過多,其本身就表明外币定價過高。而且中國的貨币政策是“盯住美元”的,所以(人民币)會使中國的貨币定價過低,從而對人民币升值産生很大壓力。
四是自2001年以來,世界主要貨币,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内,其貨币對美元都大幅升值,隻有人民币對美元保持不變,也就是說,人民币實際上也跟随美元對其他貨币的大幅貶值。
從國際政治角度進行的分析
貨币彙率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國際政治問題。某些西方國家頻繁要求人民币升值,其背後還有其他原因。它們隻是把人民币彙率水平與本國制造業衰退聯系起來,試圖迫使人民币升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人民币過低。有代表團建議将人民币彙率恢複到曆史水平,即1美元兌4.2元人民币左右。第二,中國的外彙儲備過高,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進口并未激增,貿易順差卻大幅增加。第三,中國大量廉價商品的出口導緻了世界通縮。這場人民币彙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币升值來阻止中國商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
第三,國内的經濟狀況分析
中國經濟體系的内驅力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内生因素包括國際收支情況、外彙儲備情況、物價和通貨膨脹情況、經濟增長情況以及利率水平。貨币升值與國家緩解當前“經濟過熱”的擔憂是一緻的。由于固定彙率下的升值壓力會轉化爲通漲壓力,即外彙占款導緻貨币供應量增加,從而産生通漲壓力。加大人民币的浮動範圍,将緩解人民币升值壓力向通漲壓力的轉換,即人民币升值将對國内市場價格形成下行壓力。簡言之,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化解各國及各類資金對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值和壓力;
二是逐步擺脫盯住美元,爲人民币成爲硬通貨做好準備;
三是利用這次機會,縮小港币與人民币之間的差價,争取達到1:1,然後,在适當時候,将人民币、港币與澳元合并成一種單一貨币。
删除后无法恢复
删除后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