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外债规模稳步增加,当前延续了这个态势。今年的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是2.5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了5%。这一季度的增幅和过去几年每个季度的增幅基本相当。所以,外债规模是稳步增加的。
您刚才问推动力是什么?我们看外债增加的构成。
首先,近一段时间,中国外债增加主要是来源于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债券。2020年以来,外资购买境内债券大概占了全口径外债增幅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债券市场持续开放,人民币资产收益良好,避险属性也在增强。
这一类外债投资者中,一半以上是境外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类的机构。在投资标的上,主要是政府部门发行的债券,相对来说稳定性比较高。我们观察了相关长期资金汇入变化,2019年以来,有的时候外汇市场供求压力大一些,有的时候小一些,有的时候美元指数上涨得多一些或者跌得多一些,人民币升得多一些、贬得多一些,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相关投资资金2019年以来始终是流入的,已经连续30个月呈现净流入的态势。所以,这主要反映了境外投资者多元化配置资产和寻求稳定收益的选择和需求。
下一步怎么看?前述说到的对于这类投资者形成吸引力的因素仍然存在。所以,境外投资者还会继续投资我们的债券,未来外债的增长还主要以这类资金为主。
今年10月,中国国债会正式纳入富时罗素世界债券国债指数,至此,国际上主流的相关指数里都将涵盖人民币债券。6月末,国内债券托管量中外资占比3.1%,未来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同时,也不会高速增长,因为全球经济恢复,外部流动性、利率水平都会回归常态。所以,外资增持境内债券的步伐应该是更加稳健的,会以长期投资和多元化资产配置为主。
第二,从去年以来,非居民存款占全口径外债增长的30%左右。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中资背景的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增加,很多企业在香港上市、发债,筹集资金以后,存回境内的商业银行。对于境内商业银行来说是被动形成的一部分负债,不是主动融资。在国内外汇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把这部分资金运用于境外,总体体现为“外来外去”。还有一个特点,非居民外汇存款一般情况下,除了QFII资金以外,是不可以结汇的,如果提款也不会涉及购汇。所以,“外来外去”不涉及结汇、购汇,就对跨境资金的净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第三,贷款和贸易信贷等传统的融资型外债总体是稳定的。截至3月末,这类外债余额与2020年底持平,且低于2014年末的历史高点。说明尽管外部流动性比较宽松,但中国的企业预期比较稳定,跨境融资理性有序,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规模加杠杆行为。
第四,大家问到外债2.5万亿美元会不会规模高了,风险会不会比较大,从一些宏观指标来看,中国当前的外债不论是币种结构还是期限结构都在优化,总体的偿债能力比较强。
截至3月末,人民币外债占比43%,比去年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中长期的外债占比是45%,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从外债的安全性指标来看,截至去年末,外债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都在国际安全线以内,而且都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水平。
大家有的时候说,外汇领域专业术语相对多了些,所以我想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外债的负债率是年末的外债余额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债务率是年末的外债余额和当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比率;
偿债率是本年度的外债还本付息额和当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比率。
所以,不论是刚刚分析的三大类结构还是总体来说,外债风险都是可控的。我们会持续监测、关注,特别是关注币种和结构的变化,也会注重引导市场主体去关注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这是我想对你问题的一个回应。谢谢